` 春节临近,希望大家再回家的路上都能平平安安的,所以来给大家发一个提示贴,回家路上也要小心的充电宝哟。 民航部门规定,充电宝不能托运,但可以随身携带。不过,一些旅客由于不理解民航部门的相关提示,导致险些误机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什么充电宝可以随身携带,却不允许托运呢?
随着智能
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充电宝已成为了“生活必需品”。然而,带着充电宝上飞机却有诸多规定。2014年8月,民航局发布《关于民航旅客携带“充电宝”乘机规定的公告》,首次专门强调了民航旅客携带充电宝乘机的相关规定,并专门强调了充电宝的风险性。《公告》表明,今后旅客在乘坐飞机时,仅可携带额定能量在160瓦特小时以内的充电宝,属于“三无”产品的充电宝一律禁止携带,并且严令禁止托运充电宝。
为何飞机会对充电宝有这么多限制呢?据了解,充电宝其实就是锂电池,容易发生自燃。前些年,国内外曾发生过多起航班飞行途中乘客托运的锂电池冒烟起火的情况。一位民航业人士称:“飞机在颠簸中充电宝和其他货物碰撞,很容易出现这种问题。”
实验
挤压穿刺充电宝真的会起火
充电宝遇到冲击,真的会冒烟起火吗?近期,一段央视录制的视频颇为引人关注。在视频中,用一个铁块从高处砸到充电宝上,模拟充电宝在运输过程中受到外部重物撞击后的情况。铁块落下后,充电宝的外壳被砸坏,外壳缝隙处冒出了火苗。在穿刺破坏实验中,用一根铁钎刺透充电宝,也发现了起火燃烧。
充电宝最关键的零部件就是储存电能的电芯,其主要构成为锂电池聚合物。中国
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安全实验室副主任何鹏林介绍,充电宝的安全问题主要还是由其内部的锂电池引发的。据了解,新的便携式锂电池国家标准GB31241-2014已于去年8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是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合格的充电宝在加速度冲击、重物冲击、跌落、挤压等实验中应不起火、不爆炸。
原理
锂电池外壳破坏就冒烟燃烧
此前,生活实验室也曾就锂电池的安全性进行过相关实验。当锂电池的外壳被破坏后,电池里发生的化学反应导致电池外壳迅速鼓包,并不断往外冒白烟。
锂电池出现发热或燃烧主要是由短路和电流过大引起的,对于手机来说,充、放电电流过大的情况几乎不会出现。而让锂电池出现短路的因素却有很多,包括物理损坏、使用环境的温度以及正负极的短路三种情况。一般情况下,锂电池内部含有的电解质处于密封状态,不会发生反应。但当锂电池的外壳破损,里面的电解质遇到空气或者水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和热量。反应剧烈的时候,甚至会爆炸。
提示
充电宝能否带上飞机也有说法
北京南航地服国内客服部主管黄红军介绍,虽然充电宝可以随身携带,但如果充电宝的额定能量超标,也是不允许带上飞机的。他介绍,额定能量并不是充电宝上标注的电池容量,可以根据一个公式计算出来。
额定能量=标称电压×标称容量
一个标称容量为10400毫安时(即10.4安时)、标称电压为3.6伏的充电宝,其额定能量就是37.44瓦时。黄红军介绍,根据民航部门规定,当充电宝的额定能量小于100瓦时,是不限定数量,可以随身携带的。如果充电宝额定能量超过100瓦时,小于160瓦时,则需要航空公司确认后才能放行,每人最多只能带两块。如果充电宝上的相关标识磨损不清或者没有标识,则不允许携带。黄红军还特别提醒,当下比较风靡的电动平衡车因其
电源是锂电池,航空公司也不允许托运或随身携带。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