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进行人脸识别普适性的讲解
阿里技术导读:Shape Detection API 的发布已经有一些时日,其主要提供的能力是给予前端直接可用的特征检测接口(包括条形码、人脸、文本检测)。本文将简单对其进行介绍,对前端进行人脸检测进行普适性的讲解。
1 背景与场景
人脸检测(Face Detection)算是老生常谈的课题了,在诸多行业应用广泛,例如金融、安防、电子商务、智能手机、娱乐图片等行业。其中涉及的技术也在不断的演变,下面简要介绍几种思路:
a. 基于特征的人脸检测
例如opencv中内置了基于Viola-Jones目标检测框架的Harr分类器,只需要载入一个配置文件(haarcascade_frontalface_alt.xml)就能直接调用detectObject去完成检测过程,同时也支持其他特征的检测(如鼻子、嘴巴等)。
b. 基于学习的人脸检测
其实也是需要通过算子提取图像中的局部特征,通过对其进行分类、统计、回归等方式得到的具备更精确和快响应的分类器。
2 套路集锦
2.1 后端处理
前端通过网络将资源传输到后端,后端统一处理需要检测的图像或视频流,对后端的架构有一定的挑战,同时网络的延时往往不能给用户带来实时的交互效果。
2.2 客户端处理
得益于OpenCV在跨语言和跨平台的优势,客户端也能以较低的开发成本提供人脸检测的能力,并且可以通过JsBridge等方式向web容器提供服务,然而一旦脱离这个容器,孤立的页面将失去这种能力。直到有一天……
2.3 开放服务
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云计算等概念拔地而起,计算的成本日益降低。各大研发团队(如阿里云、Face++)都蠢蠢欲动又不紧不慢上架了人脸检测服务,甚至还带上了各种特!殊!服!务!人脸识别、活体识别、证件OCR及人脸对比等等等。
非常好我支持^.^
(0) 0%
不好我反对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