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的算法有哪些
如果要给人脸识别下个定义,它是利用人的生物特征实现个体区分的一种技术,一般包括图像采集、特征定位、身份的确认和查找三个环节。简单来说,人脸识别就是从图像中提取面部特征关键点,比如骨骼特征、眉毛高度等,通过比对输出结果。
虽然iPhoneX的FaceID让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创业者兴奋不已,但此人脸识别非彼人脸识别。苹果的FaceID并没有采用普通摄像头的方式,而是采用红外主动识别的技术,这样就可以做到三维立体识别,增强了安全系数。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人脸识别大致可以分为1:1、1:N、N:N三种。
1:1等级的人脸识别,实现的是最初级的“证明你是你”。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1:1是用户提前上传个人照片储存于系统中,每次验证时,线下拍照与系统中存储的照片信息进行对比,进而确定“你是不是你”。
举个例子,我们在车站过安检时,检票员拿着你的身份证跟你本人做对比,证明你是不是身份证上的本人,这种场景就是1:1的场景。手机解锁、刷脸支付、网上买票、医院挂号、政府惠民工程项目,以及各种证券开户、电信开户、互联网金融开户……这都是1:1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同其他方式相比,1:1识别准确率高,对算力的要求也相对较低。
而1:N的人脸识别算法则主要用于人脸检索,“证明你是谁”。与1:1的一一对照不同,1:N需要一张照片同系统中的海量照片进行对比,根据相似度排列出多个对比结果。而排在第一顺位的结果,未必准确。
1:N人脸识别算法主要应用在安防领域,如用于排查犯罪嫌疑人、寻找走失儿童等。专注于动态人像识别的初创企业云天励飞在2015年开始就与深圳龙岗区警方合作,在当地地铁口、火车站、城中村、商超等场所建设“深目”系统。上线几个月后,便协助警方成功告破两起命案。
应用在安防领域的1:N人脸识别,其特点是动态和非配合。所谓动态,即系统识别的不是图片,而是摄像头采集的视频。非配合是指识别对象不用感知到摄像头的位置并配合完成识别工作,识别对象处于被动状态。这在提高采集便捷性的同时,也意味着你的行踪已经被完全暴露。
同1:1识别相比,使用地点、环境、光线、采集角度甚至是玻璃反射都会影响1:N识别的准确度,所以1:N相对更具有挑战性。
至于N:N人脸识别,实际上相当于同时进行多个1:N识别,用于“证明谁是谁”
人脸识别的弊端
最近一两年是人工智能产业的爆发年。随着人工智能的助力,人脸识别技术以其不可复制性、非接触性、可扩展性和快速性等特点在多种生物识别技术中脱颖而出。
人脸识别开始应用于生活中
近期,人脸识别更是成为学校“新宠”,助力校园管理,在门禁、陌生人识别、食堂支付,甚至开始在课堂上识别学生面部表情,找出不专心的学生。
而且,一些地方也开始启用“刷脸”执法,人脸识别闯红灯,核实违法人员的身份。
我相信,在中国,会有很多家长会觉得这样做挺好的,帮助老师方便地管理孩子,督促孩子学习。也会有很多人认为,闯红灯的一个也不放过,加大立法力度,挺好。
但是,我认为,此类人脸识别,值得商榷与审视。
人脸识别应用需考虑公民隐私
在现在的信息技术下,方便性必然建立在个人数据上。浏览器不用填密码,就得打开cookies;轻点鼠标购买物品,必然要交出自己的姓名地址、购物历史偏好;用APP引导自己锻炼身体,服务器没有积累的过往身体数据,就无法指导;打车,不给出目的地,打车软件就无法安排;刷脸支付,地铁刷脸进入,就必须透露出自己的行踪。如果要优惠券、要精确推荐,则需要交出自己的消费历史记录;新闻类APP,精准推送自己喜欢的内容,则意味着以前看过的东西被记录下来。
前段时间,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一句“中国人不在乎隐私”,引发了舆论的声讨。但不得不说,他某种程度上说的是事实。中国人有着集体主义的传统,在计划经济时代,单位掌控一切,从工作到家庭,从避孕套的大小、多寡,到家庭纠纷、生儿育女,单位负责一切。由于单位分房的熟人群居模式,任何一家的琐碎事情,都会迅速传播开来。在这种场景之下成长、生活的中国人,缺乏独立意识,隐私意识自然也较低。
这类用隐私的代价去换取方便,选择权在个人的时候,还可以视为一种个体选择,个人有选择付出隐私的自由,还无可厚非。但是,教室监控面部表情,人行横道线用面部识别,都是相对更强势的学校、公权力机关的一种强制性的行为。
人脸识别代价远大于收益
刑法谦抑,是指立法者应当力求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罚,而用其他刑罚替代措施,同时,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犯罪。同样的,在强制公民付出隐私的代价的时候,就必须获得足够大的收益,或者减小足够严重的危险。
虽然人脸识别不是刑法,但是,对于强势机构、公权力机构,这个原则同样适用,即以最小的代价,完成最大的目标。
人行横道线是一个必须完全杜绝、一旦有人触犯就会代价极大的事件吗?同理,上课不听讲、睡觉、玩手机,甚至旷课,是一个具有极大危险,威胁到公共安全的事件吗?显然,这都不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用面部识别严厉制止横穿人行道和学生上课不专心,收益都很小。
防止人脸识别被滥用
那么,与此对应的,除开采购成本,还有哪些社会成本呢?
各个领域引入人脸识别,会使得公众对这一技术变得麻木。这就会使得在后续中,这种技术会不断地在其他领域使用,规模效应又会导致其更大规模地进入各个领域。
比如,目前,地铁还做不到不使用身份证,而用闸机采集乘客人脸,在人口库里进行比对来识别乘客。这是因为乘客规模巨大,闸机识别会造成识别准确率明显下降,识别过程有一定延时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技术上是可以被克服的,但经济上却不可行。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领域使用面部识别,需求的规模效应会拉低成本。从经济上,一个更大、更廉价、更灵敏的识别数据库以及相应的硬件系统,就会被建立起来。比如,识别一次成本是1块,这时候应用会被限制;但如果成本降到0.01分,那么,这个系统就会无远弗届,无处不在。从而,在现实中,人脸识别离被滥用,就只有一步之遥。
所以,某种程度上看,学校与人行横道应用人脸识别,这种行为的潜在代价如此之大,现实收益如此之小,并不符合成本——收益的原则,应当被重新考虑。
-
人脸识别
+关注
关注
76文章
4011浏览量
81850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