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李开复用一句话将自己和蚂蚁集团、旷视科技、美图三家明星企业一起送上了热搜,“用户隐私泄露”的话题再被推上风口浪尖。
事情的起因,源于9月12日上午李开复参加了一个 HICOOL 全球创业者峰会。李开复在峰会演讲上,“口误”讲了一句话导致自己和其它三家科技企业上了热搜榜,居高不下。
这句原话是这样的,“我们曾在早期帮助旷视科技公司找了包括美图和蚂蚁金服等合作伙伴,让他们拿到了大量的人脸数据,并在随后的摸索过程中找到了几个有价值的商业化方向。”
本来媒体对这段话的关注并不多,但真正引起热议的是在蚂蚁集团紧急回应之后。当天晚上 8 点,蚂蚁集团就率先发出声明。先是否认了在与旷视科技的合作中和李开复有过接触。然后郑重地表示,蚂蚁集团是绝对不会提供任何人脸数据给旷视科技的!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是我们的底线!
紧接着,旷视科技于当晚 9 点半发出声明,大致意思和蚂蚁集团的澄清差不多,同样都是强调 “ 数据隐私安全 ”。表示这种侵犯用户隐私的事儿旷视科技不干。
截至目前,李开复cue到的三家企业,只有美团没有任何回应。
继蚂蚁集团及旷视科技回应后,李开复当晚也在自己的微博上进行了说明:1)初期我曾经建议并帮助旷视团队寻找更多应用合作伙伴,以增强技术水平,提升模型识别率。2)合作中,旷视提供AI技术给到合作方,我理解数据一直存在客户服务器中,不涉及任何数据的共享与传输。3)我的口误,给三家公司带来困扰,深感歉意。
为何“ 数据隐私安全 ”令科技巨头如此重视和关注?
“口误”引科技界恐慌?
说起“ 数据隐私安全 ”,不得不提总是被隐私丑闻缠身的科技巨头Facebook。事实上,Facebook就曾因“ 数据隐私安全 ”问题被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处以史上最高的50亿美元巨额罚款。
2016年,一家叫剑桥分析的数据分析公司借助Facebook平台上的一款应用,收集了约8700万Facebook用户的个人信息。公众舆论Facebook作为平台客观上未能保护用户,还间接获取了利益,不可饶恕。
没想到巨额罚款没过多久,Facebook再次因为隐私泄露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2019年11月,Facebook表示,与之合作的100多个第三方应用可能已经通过Facebook工程组的编程界面访问了用户的个人数据。这些可能涉及泄漏的信息包括了用户的姓名和个人图片。
接连不断爆出的不计其数的隐私丑闻,让扎克伯格和Facebook形象大跌。有数据显示Facebook通过旗下的四个社交工具拥有20多亿用户。美国公众认为Facebook掌握了太多的互联网隐私,但却没有承担保护隐私的责任。
对此,Facebook发表声明,表示已经对Facebook平台的安全保障措施加大投入了高额资金,加大力度完善各种信息,并且在用户帐号方面的锁定加强了安全保障。
用户隐私数据甚至与政治紧密联系。目前美国政府对tiktok的攻击,都离不开“用户数据”、“数据安全”这一项。
参与收购tiktok竞选的微软甚至给出保护美国TikTok用户隐私的唯一方法:是接收该应用背后的计算机源代码,以及决定每月使用该应用的1亿美国人观看哪些视频的算法。
对于全球大型互联网公司来说,用户数据就是他们的灵魂,是他们最核心的资产之一。有了用户数据,它们才能更精准地给你推荐商品。
于是,有市场分析人士总结表示,世界上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本质上都是广告公司。他们在售卖广告资源的时候,都喜欢强调自己的推荐更精准。所依托的,其实就是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搜集到的用户数据。
“用户隐私泄露”频现,背后代价巨大
2020年7月,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宣判抖音、微信读书侵害用户个人信息。
抖音非法获取用户通讯录,推荐大量“可能认识的人”,其中包括多年未联系的同学、朋友;微信读书是在用户默认的情况下,自动关注微信好友、默认开放读书记录。
同样是在7月,工信部公布了今年第三批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天弘基金、去哪儿网、宾果消消消、世纪佳缘等58款APP在列。还有第二批的15款APP,第一批的16款APP。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数据之多,令人大吃一惊。
互联网时代没有隐私,我们在享受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在把自己的信息和隐私拱手相让。而这些私人信息一旦被有心人曝光,带来的损失或将是毁灭性的代价。
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受到广泛应用,在生活中大大地提高了效率,减少了不便。比如,现在可以“刷脸支付”、进小区可以“刷脸开门”、登录app可以“指纹登录”、“声音解锁”等。
这就不由得让人们开始思考,“人脸”识别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一旦发生泄漏、滥用该怎么办。毕竟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具有“唯一性”,不像钥匙丢了可以换锁芯,手机号泄露可以换号码,密码被盗可以改密码。而生物识别信息一旦泄露,则意味着终身泄露。
乃至于,之前百度CEO李彦宏在演讲的时候,直接总结说:“中国人更开放,对隐私没那么敏感,愿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
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仅从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我国网民因为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总体经济损失高达915亿元。
侵犯隐私,已经成为互联网生态的直接杀手。
对互联网平台来说,不断提升安全技术,防范黑客非法获取用户数据,不断提升保护用户隐私意识,对用户隐私心存敬畏,避免监守自盗,方可走得更为长远。
责编AJX
- 生物识别
+关注
关注
3文章
1209浏览量
52433 - 隐私保护
+关注
关注
0文章
296浏览量
16395 - 数据分析
+关注
关注
2文章
1390浏览量
33892
发布评论请先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