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8日,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郭兵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法庭,该案也成为 " 人脸识别第一案 "。今年6月该案开庭审理,案件将择期宣判,代理律师对审理结果表示乐观。即此次事件之后,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再次为个人信息安全发声!因不满小区人脸门禁升级改造,作为一名法律学者,一纸律师函寄到物业公司和居委会。小区物业约谈劳东燕,最终小区门禁改造也无故终止。
焦点:“脸”受不受保护?
强制收集面部信息犯法吗?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相关企业不告知不明示个人信息采集规则的行为属于违法。显然两位教授的维权行为都是合理的,相关小区、企业需要严明人脸信息的储存方式、用途、信息安全如何保障,征得当事人同意后,才可采集。在信息化发达的英美两国,人脸识别也选择给个人信息安全让路。
2020年7月,美国波士顿的市议会全票通过了《波士顿禁止人脸监控技术条例》。至此,波士顿也成为了美国公开禁用人脸的第8个城市。2020年8月,世界上首起针对警方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提起的诉讼——英国“人脸识别第一案”,法院裁决:英国警方在部署面部识别技术的时候,违反了人权和数据保护法。
注意:人脸信息一旦泄露,就是终身泄露!
人脸信息泄露事件屡见不鲜,据裁判文书网公开信息显示:2018年,有犯罪分子通过非法购买公民个人信息并制作相应的“换脸”视频,突破了支付宝的人脸识别认证。2019年,又有“00后”男孩绕过了厦门银行App的人脸识别系统,使用虚假身份信息注册多个账户并倒卖牟利。2020年7月,新华社记者称:网络黑市存在大量打包贩卖人脸信息的行为,一份只要0.5元。
人脸、基因、虹膜、指纹、掌纹等等高度敏感的个体生物信息,伴随终生,不可更改,具有唯一性,一旦泄露几乎不可救济。即便采取法律手段维权成功,泄露的信息也不一定完全追回。
讨论:人脸识别该不该“喊停”?
其实技术是中立的," 刷脸 " 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性是有目共睹的。其实单纯的就人脸识别技术层面,安全性还是比较高的,目前市场上多采用3D 结构光立体信息采集,也就是说根据人脸的轮廓,鼻子、眼眶、眼睛等信息构造3D人脸数据,以及再有活体检测技术的加持,照片、视频或 3D 面具是无法攻破的。
在技术层面的安全保障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人脸信息的采集、储存、用途、保护方式等方面均需要有一个完善的规范和标准,商家和监管部门有明确监管机制和流程,加强人脸识别技术使用的行政法规控制,让法规跑在技术前面,老百姓会更容易接受。
fqj
-
人脸识别
+关注
关注
76文章
4011浏览量
81859 -
识别技术
+关注
关注
0文章
203浏览量
19695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