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发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为什么科技巨头都开始造车了?

5DAt_jazzyear 来源:甲子光年 作者:甲子光年 2021-02-05 10:08 次阅读

水够大,鱼不够多。

新造车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元年。

2014年可以称之为“发展元年”。这一年,造车新势力崭露头角。在接下来不到两年时间里,以蔚来、小鹏、车和家(后改名为理想汽车)为代表的新造车势力疯狂吸收了超过230亿元的融资,开启了一个崭新的造车时代。

2018年可以称之为“交付元年”。这一年,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斌与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订下交付一万辆量产车的“对赌”:若蔚来当年实现1万辆量产车交付,李斌就赢何小鹏一辆小鹏G3,否则就输给何小鹏一辆蔚来ES8。最终,11月27日,蔚来汽车在其安徽合肥工厂举办第10000辆ES8下线仪式,全年的交付量为11348辆,何小鹏也在朋友圈愿赌服输。

而在刚刚开启的2021年,车圈大佬纷纷将其定义为“爆发元年”。先是在去年12月25日,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表示,2020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感觉到了黎明的曙光”,但真正爆发的元年会是2021年;再接着,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今年1月11日表示,“2021年将成为我国电动车快速发展的元年”。

就在王传福讲话的当天上午,一则重磅消息在汽车圈炸开了锅:百度官宣下场造车,将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产业,吉利为战略合作伙伴。至此,一个月前从路透社传出的百度造车传闻终于尘埃落定。

科技公司牵手传统车企,正在掀起新一轮的造车攻势,不过百度与吉利甚至只算是“末班车”。在最近的两个月之内,“长安+华为+宁德时代”,“阿里+上汽”,“苹果+现代”,“富士康+拜腾”组合先后爆出,为新造车市场搞足了气氛。

何小鹏在微博表示,据他了解今年大概有数家科技企业可能成为不同模式的造车新势力。

新一轮的造车大战,似乎才刚刚拉开帷幕。

1. 该动的都动了

百度造车,拉响了科技公司造车最响亮的冲锋号。不过如果我们把时间轴往前拉三个月,会发现造车市场早已波云诡谲。

最先扰动市场的是华为。

去年10月30日,华为发布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包含1个计算和通信架构,5大通信系统(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车云服务、智能电动),以及30多个智能化部件(包含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等)。

目前,已经有150款以上车型确认搭载华为HICar,今年预计有500万台车将会预装华为HiCar。更进一步的是,未来采用华为方案的车辆,将在车身上贴上HI的logo。

华为造车的传言由来已久,但华为官方多次明确否认。在华为发布HI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之后的一个月,华为心声社区发布一则关于智能汽车部件管理决议,再次确认华为“不造车”,并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并入消费者BG。

不过,华为在文件底部标明,“本文从发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年”,继续给广大吃瓜群众留下了遐想空间。

一位关注汽车板块的投资者介绍:“华为造车的传言背后,主要是利益驱动,股市大涨大跌都会有人获利,所以对于散布谣言的人来说,只要有利润,谣言就会一直存在。”

从华为开始,造车传闻接力愈演愈烈。

在华为心声社区发声的20天后(12月15日),路透社报道百度正在考虑自行制造电动汽车,并与几家汽车制造商进行了初步会谈,包括吉利汽车、广汽集团和一汽集团。

消息出来之后,吉利汽车股价当天下午急速拉升超5%,一汽解放收涨1.86%,广汽集团A股股价也小幅上涨,港股股价则由下跌2%迅速拉升至上涨超1%,百度股价则大涨13.83%,与上述汽车投资者的说法不谋而合。对此,吉利与百度双双回应“不对市场传闻做评论”。

一周之后的11月21日,台湾经济日报称苹果最近向和大、贸联、和勤、富田等台湾汽车零部件厂商提出了备货要求,苹果预计将在2021年9月发布苹果汽车。一天之后,路透社又发布消息称,苹果计划将在2024年生产一款纯电动汽车。2021年1月10日,路透社援引韩国本地媒体IT News报道称,现代汽车与苹果计划在2021年3月之前签署一项关于自动驾驶电动汽车的合作协议,并于2024年左右在美国开始生产。

苹果造车的消息也是由来已久。2015年,有媒体报道称,代号为“泰坦”的苹果汽车项目已有数千人参与研发工作,苹果也积极从全球各大车企网罗人才,这其中就包括特斯拉前副总裁Chris Porritt。

2016年,特斯拉CEO马斯克做客Code Conference时曾表示:“如果不出意外,5年之后,你办公室窗前的马路上就会开过一辆真正印着苹果logo的汽车。”

很快,阿里造车的新闻也进入人们视线,而且这次不是传闻。

2020年11月26日,上海中心观光厅最高层,一场签约仪式在这里举行:上汽集团、浦东新区、阿里巴巴集团三方共同推出了全新的高端汽车品牌——“智己汽车”,项目定位高端纯电动市场。

智己汽车注册资本100亿元,是国内首个创始轮就有百亿元投资的汽车科创公司,也将成为中国最大的造车新势力。其中,上汽集团出资54亿元,持有54%的股权;张江高科与阿里巴巴各出资18亿元,分别持有18%股权;智己汽车另外10%股权将划分为5.1%的核心员工持股平台ESOP和4.9%的用户权益平台CSOP。一位上汽员工告诉「甲子光年」,智己汽车已经有300多人。

阿里之前通过投资小鹏汽车、与上汽合资成立斑马网络进军车联网的方式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一次则是直接参与造车了。

2021年开年,百度造车的新闻将过去半年来处处弥漫的造车氛围拉到了最高潮。

1月11日上午百度突然官宣,正式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吉利将成为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

新公司是百度成立的智能电动汽车公司,由百度发起主导,独立于母公司体系,将着眼于智能汽车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全产业链,保持自主运营;同时,百度将人工智能、Apollo自动驾驶、小度车载、百度地图等核心技术全面赋能汽车公司。百度表示,虽然注册资金暂时不便透露,但吉利控股集团是目前除百度外的唯一资方。

从传闻中的华为、苹果,到官宣的阿里、百度,科技巨头造车似乎成为了一个新的行业趋势。

这是偶然现象还是大势所趋?科技巨头需要造车吗?

2. 为什么科技公司开始造车了? 科技公司对于下场造车一直非常谨慎。

其中,华为是坚决的反对派,多次强调“不造车”。在上述心声社区的文章里,任正非严辞强调,“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华为不造车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烧钱绝对算一个。李斌曾经表示,没200亿不要造车;而何小鹏则感叹,“以前看别人做车觉得100亿太夸张,现在自己跳进来才知道200亿都不够花。”

跨界造车失败的案例也历历在目,从最早的乐视,到后来的戴森。

所以,过去科技公司并没有直接下场造车,而是通过投资的形式入股造车新势力,或者以轻资产的形式,围绕智能化技术,从车联网、自动驾驶等系统切入,比如百度的Apollo平台,阿里与上汽合资成立的斑马网络。

而2021年,为什么以百度为代表的科技公司下场造车了?

第一个原因是,过去几年BAT在车联网、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似乎并没有宣传中那么进展顺利。

先看阿里。根据晚点LatePost报道,一位车联网后装供应商表示,斑马在车联网后装市场的份额几乎为 0,“前两年有合作的厂家,现在几乎一个厂家都没有合作了。”[1]

在前装市场,IHS Markit 发布的《中国智能网联市场报告》显示,在去年1-7月的新车销量市场占比中,百度实际搭载新车销量占比高达49%,腾讯占比35%,而阿里仅占比16%。斑马当初设定了600万辆目标,仅仅完成了不到20%。而在去年,阿里又将这一步目标提升到1000万。

车联网业务出师不利,阿里或许需要找到一张新的“车票”,直接造车无疑是一个可以尝试的选择。

而在百度这边,虽然在智能交通、车联网、自动驾驶领域均有布局,但一直只烧钱不赚钱,如何实现“技术变现”将是百度所面临的难题。

截至目前,Apollo智能车联合作的车企包括奔驰、宝马、福特、通用、凯迪拉克、雷克萨斯、吉利、长城、奇瑞、现代、起亚等,共计超过70家,合作的上市车型则超过600多款。

但是,百度始终犹抱琵琶半遮面,从未公布其上车的具体数量。相比之下,华为却给出了明确的数字,预计在今年将有500万台车会预装HiCar。

一位接近多家新造车势力的投资人告诉「甲子光年」,华为可以给到车企一整套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但百度更多地只是提供自动驾驶里面的某一个模块,或者某一些训练算法的平台。

百度副总裁李震宇曾在Apollo三周年的内部信中表示,百度已经在自动驾驶领域做了7年,还没有赚钱。因此,Apollo的商业化速度,可能已经无法跟上百度发展的速度。

科技公司造车的第二个原因是,仅做车联网或自动驾驶可能并不满足科技巨头一贯做“入口”、“平台”的定位。

正如手机占据了移动互联网流量的入口,汽车也将占据智能汽车时代的流量入口,而这一入口,必定掌握在整车厂手中。

比如,经纬中国在2017年发现自动驾驶大概率要和整车结合在一起,因为自动驾驶需要足够多的数据,而只有整车商才有这么多的数据源。这也是经纬中国此后开始布局整车厂,并投资了小鹏和理想的原因。

就像苹果公司依靠iPhone生态软硬件通吃一样,如果科技公司想要在下一轮汽车革命中占据主导地位,造车或许是为数不多的选择。

华为虽然现在不造车,但将智能汽车BU归到消费者BG,其战略位置已经很明确,未来就是要像做手机一样做智能汽车。

科技公司造车的第三个原因,逻辑则要简单很多:特斯拉、新造车们的股价涨幅实在太多了!

特斯拉股价在2020年增长了773%,理想和小鹏汽车的股价分别增长了86%和85%,蔚来汽车更是一年暴涨1569%。

特斯拉的市值在去年12月份直接超过了大众、丰田、日产、现代、通用汽车、福特汽车、本田汽车、菲亚特克莱斯勒以及标致9大汽车制造商的市值之和,马斯克则直接成为了世界首富。

国内新造车势力中,蔚来的市值已经超过百度,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如果说这对于百度来说毫无冲击,肯定很多人不信。

百度需要一个新的增长故事,错过了短视频,错过了直播带货,百度不能再错过智能汽车。

相比之下,阿里对于市值的敏感度可能会小很多,这从造车的态度上也能略窥一二。百度与吉利的合作,百度作为大股东,占据主导权,而阿里与上汽成立的智己汽车,阿里只是小股东,更多地还是由上汽来主导。

如果说百度是躬身入局,阿里更像是搭了顺风车。

对于科技公司来说,在最好的十年已经结束、最差的十年已经开启的移动互联网下半场,下沉市场、存量市场的竞争,也很难再有新故事。

在新造车势力已经初步验证了商业模式的前提下,造车,可能是看起来最靠谱的一个故事。

3. 为什么联手传统车企?

科技公司联手传统车企,也是这一轮的造车看点。

上述投资人告诉「甲子光年」,现在有个概念叫“软件定义汽车”,科技公司具有强大的软件技术,比如AI、大数据、操作系统,但是缺乏造车经验;传统车企又只会造车,缺乏软件技术和人才,两者的结合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对于科技公司来说,逻辑相对简单:加速度。

一方面,科技公司需要传统车企成熟的生产工艺和供应链,来缩短开发周期。

一位做毫米波雷达的从业者告诉「甲子光年」,科技公司做整车,要搞定一长串复杂的供应链,是一个费时又费力的过程。但如果引入传统车企,即使做不到供应链的复用,也能大大降低时间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智己汽车已经在2021年1月13日CES期间亮相两款量产定型车,首款纯电轿车将于今年4月上海车展开启预售,预计今年第四季度交付。该车型定位高端纯电轿车,很可能与目前市场上的小鹏P7、比亚迪汉、特斯拉Model 3形成竞争。

同时,科技公司也可以依靠传统车企的工厂,保持自己轻资产运营的模式。

从轻资产运营到重资产运营,如果科技公司全都自己来做,可能又要重复走一遍新造车遇到的坑。而引入传统车企作为合作伙伴,就是为了分摊风险。

在造车新势力已经领先几年的情况下,科技公司要想迎头赶上,与传统车企合作成为顺利成章的事情。

而从传统车企的视角来说,向电动汽车转型,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

从特斯拉到中国的新造车势力,“颠覆燃油车”的口号让传统车企人心惶惶。

过去几年,新造车势力还总是被瞧不上的那一方。

比如,在2018年央视举办的一个汽车论坛上,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公开抨击“造车新势力”:“用互联网、电动汽车到处忽悠,我觉得很危险,老百姓那点钱赚得不容易。”

李书福的言论在当时的汽车行业很有代表性,赢得了一些业内人士的支持,比如时任上汽集团副总裁的王晓秋也认为,“新势力造车不靠谱,造好车,一定需要时间沉淀、经验积累。”[2]

但随着新造车势力的成功,争议声音逐渐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传统车企认真思考如何不被颠覆掉。上述做毫米波雷达的从业者告诉「甲子光年」,传统车企,不转型就是等死。

传统车企的转型,带有一点壮士断腕的味道。比如,沃尔沃从2030年开始将只交付电动车,本田则将于2022年停止在欧洲销售汽油和柴油车型。在国内,长安、海马、北汽、日产等传统汽车厂商也先后表示将在2025年停止燃油车的售卖。

留给传统车企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传统车企需要科技公司先进的软件技术和互联网基因。

传统车企做转型,纸上谈兵容易,真操实干很难。

2020年上半年,传统巨头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调集了将近1万名研发人员,组成特别团队,在沃尔夫斯堡大众总部的第74号大厅夜以继日地“封闭开发”。因为他们自己打造的智能汽车软件操作系统vw.OS,出现了无数的bug。

这也最终导致了大众ID.3的延期交付和ID.4的延期上市。

大众尚且如此,何况其他传统车企。因此,在“软件定义汽车”的大趋势下,寻找科技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就成了一个不二选择。

不过,两个不同基因的公司合作,能否带来1+1>2的化学反应,将非常考验双方的执行力。此前阿里与上汽合资成立的斑马网络,两大巨头间的博弈一直让公司内部处于动荡,最终公司出现产品更新断档、大量高管流失等情况,就是一个前车之鉴。

何小鹏也在朋友圈表达了主导权之争的评价:

何小鹏发言原文,图片来源:汽车之家

除了科技公司联手传统车企,这一轮造车还有一个看点,就是集中在了2020年底和2021年初。

为什么是这个时间点?

4. 为什么是2021?

新能源汽车曾承载了中国汽车“弯道超车”的历史重任,这也是蔚来、小鹏、理想当年遇到的机遇。

如果说作为新造车元年的2014年是从零到一的起点,那么2021年将是从一到十的转折点。这既包括宏观的市场外因,也包括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因。

首先是国家战略,这将从2021年开始表现更甚。

在去年的9月22日,中国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毫无疑问,新能源汽车将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

紧接着,10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制定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标,其中一个短期目标就是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而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月13日发布的数据,2020年这一数据仅为5.4%。也就是说,未来5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占比还存在370%的增长空间。

在增速上,中汽协副总工程师徐海东预测,2021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增长至180万辆,增幅将达40%,而去年这一数据为10.9%。

对于政策的支持,二级市场有更直接的反馈。2020年12月21日,动力电池一哥宁德时代市值达到7570亿元,成为创业板市值最高的企业,并且超越中国石油。

这将会成为一个里程碑事件。

今年将成为新能源汽车转折点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市场的成熟。

去年此时,2019年的中国的汽车销量数据出炉,新能源汽车迎来史上首次下滑,跌去4%。整个汽车市场都笼罩着一层低迷的不安气氛,蔚来李斌更是评为“2019年最惨的人”,与何小鹏、李想一起挣扎在“穿越生死线”的路上。

到了2020年,这一场持续了5年左右的新造车运动迎来了冰火两重天式的大洗牌。

一方面,2020年被称为“新造车企业的倒闭之年”。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目前只剩下8家新造车企业还有新车生产销售,分别是蔚来、理想、威马、小鹏、合众、新特、国机智骏、领途。在鼎盛时期,新造车企业的数量有近50家。

另一方面,幸存下来的造车新势力完成逆袭,取得爆发增长。除了蔚来、理想、小鹏“造车三剑客”之外,威马汽车也于去年9月30日正式开启上市辅导,将在今年登陆科创板。

不论是笑到最后,还是黯然退场,这些新造车玩家对于市场教育起到了关键作用。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态度,也会逐渐趋于理性,既不会盲目崇拜,也不会肆意踩低。

今年成为新能源汽车转折点的第三个原因,就是技术的成熟。

首先是电动化技术的成熟。汽车电动化降低了进入门槛,在整车环节产生了新机会。

这是因为电动车不再需要发动机、变速箱机械传动类零部件,取而代之的是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可以说就是装着轮子的电池加底盘。这绕过了传统车企巨头的技术壁垒,并且电池、电机、电控的核心技术是相通的,降低了供应链管理的难度,在不久的将来生产电动车可能就像智能手机一样模块化。[3]

以消费者最常遇到的里程焦虑来说,蔚来最新发布的首款纯电轿车ET7,最高续航可超1000公里;智己汽车在CES期间发布的首款量产车,官方宣传最大续航也达到了1000公里。

2021年或将成为新能源汽车1000公里续航元年。

其次是智能化技术的成熟。

传统燃油车的车载电池很小,并且各个ECU(电子控制单元)都是独立的,很难支持整车级别的OTA(Over-the-AirTechnology,空中下载技术)升级,这种升级就类似iPhone升级操作系统一样。

但电动车全是电池,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而且在整车电子电气架构上有革命性改变,所以从特斯拉到小鹏、理想,就像iPhone手机一样,自交付第一辆车后就开始不断地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这也是未来自动驾驶的基石。

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成熟,将很快迎来市场爆发的临界点,其表现为电池成本的下降,以及电动汽车出货量的上升。经纬中国预测,这一临界点预计会在2022-2023年到来,届时将实现电动车与燃油车的全生命周期平价,全生命周期包括购买和后续的维护成本,而电动车的维护成本是很低的。[4]

716e7e24-5f8b-11eb-8b86-12bb97331649.png

电动车与传统车总体拥有成本变动趋势预估,图片来自经纬中国

因此,在2021年布局,加上量产周期,正好卡在新能源汽车爆发的前夜。

不论是从官方政策的口径,还是分析机构的预计,2025年将成为智能汽车行业的重要转折点。

对于科技公司来说,现在上车,还来得及吗?

5. 决战2025自动驾驶

经纬中国公开分享过对于自动驾驶终极价值的思考。

以特斯拉为例,当特斯拉市值达到丰田汽车的两倍之时,意味着资本市场认可了电动车先智能化,再共享化的远期愿景。

未来,智能电动车龙头并不仅仅是电动车制造商,还将成为自动驾驶车队的运营商,就类似于Apple不仅卖手机,还运营着操作系统和应用商店。例如在去年Q1,特斯拉CFO向投资者解释了特斯拉软件收入的构成,三块业务分别是:车联网功能、在线系统升级(OTA)和全自动驾驶(FSD)。

这将是未来10年最大的机会——智能电动车与出行相结合,所诞生的巨大新市场。

如果现在到2025年算作一个窗口期,从现有的信息来看,科技公司造车的进度和逻辑各有不同。

第一类就是已经具有先发优势的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威马等新造车公司。

电动车的狂热气氛给投行分析师造成了很大困难,他们不断找各种理由上调目标价,最终实在没有理由了,只好写“特斯拉股价越来越高,上涨本身让它还会继续上涨”。

之所以把这一类车企玩家算进来,因为资本市场已经把他们作为做汽车业务的科技公司来估值,即“车企的营收+科技公司的利润率”。

经纬中国做了具体的数据分析:以特斯拉为例,如果按照“最高配置”,假设特斯拉能像全球最大的车企一样实现那么多营收,同时又有堪比最顶级科技公司的利润率和资本效率,能得到的“最高估值”是2105美元/股。2020年11月10日,特斯拉的股价是2106美元/股,完美契合。

李想就在去年年初汽车之家的一场直播中表示,理想卖车的目的是为了在2025年拿到自动驾驶企业的入场门票。

第二类是已经上车的阿里、百度,以及大概率入局的苹果。

阿里虽然只是一个参与者的角色,却是动作最快的一个。如果进展顺利,大家在今年年底就能买到阿里系的智己汽车了。

如果按照造车的周期来看,这项合作至少要追溯到两年以前。

传统燃油车,从立项到实车下线大概需要最少3年最长10年时间,这其中大多数时间都花在各种调试过程中。而纯电动车相比燃油车因为没有了变速箱、发动机和机械部件,正常一辆新车的研发周期在2年左右。

而百度的处境则要尴尬一点。今年年初才入局,第一台量产车型估计要到2023年才能面世。再加上产能爬坡和交付,百度很可能赶在2025年之前“踩点”入局。

苹果也是如此。但由于强大的品牌效应,人们对于苹果的信心更高。

汽车不是手机。手机每出一款新品,销售期在一年左右,第二年就出新款。但一款车的研发、营销等投入巨大,如果不能在卖过了1万辆之后,继续维持这个车型的销量,最终就有可能亏本。

经纬中国预测,未来如果一家新车企不能维持一年3-5万辆的销量,就会被淘汰。

第三类就是对于造车尚不明朗的华为,以及何小鹏口中的可能下场的科技企业。

华为三年不造车的文件,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空间。目前来看,华为的定位就是做中国的“博世”,这实际上处在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阶段。

在燃油车时代,Tier1比整车厂更赚钱,因为变速箱、发动机等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国外的Tier1手中;而在电动汽车时代,核心技术变为电池、电机、电控,中国企业与国外处在同一起跑线,主机厂的地位大大提升。

如果3年后华为造车,凭借其品牌优势和领先技术,属于顺势而为与众望所归;如果华为不造车,坚持Tier1的定位,凭借其较高的底层技术壁垒,在国内基本上也无出其右者。

根据IDC统计,到2025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约542万辆。如果按平均售价20万计算,仅在中国就是一个万亿市场。

接下来,何小鹏口中将在今年可能成为造车新势力的“数家科技企业”,又会是谁呢?

原文标题:为什么科技巨头开始造车了?| 甲子光年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甲子光年】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haq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德赢Vwin官网 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电动汽车
    +关注

    关注

    155

    文章

    11614

    浏览量

    226834
  • 华为
    +关注

    关注

    215

    文章

    34064

    浏览量

    248855
  • 苹果
    +关注

    关注

    61

    文章

    24076

    浏览量

    193546

原文标题:为什么科技巨头开始造车了?| 甲子光年

文章出处:【微信号:jazzyear,微信公众号:甲子光年】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新势力现金和亏损对比:哪吒/零跑身处危局,威马/高合重启成功?

    德赢Vwin官网 网报道(文/吴子鹏)日前,有外媒梳理了美国 新势力的近况,结果发现,LordstownMotors和Arrival已经申请破产,Fisker已经暂停生产以筹集资金解决现金流
    的头像 发表于05-21 01:18 3733次阅读
    <b class='flag-5'>造</b><b class='flag-5'>车</b>新势力现金和亏损对比:哪吒/零跑身处危局,威马/高合重启成功?

    苹果十年终成空,转向all in AI

    德赢Vwin官网 网报道(文/黄山明)近日,有知情人士透露,苹果公司将取消已经持续十年之久的“泰坦计划”,这也意味着苹果或将放弃向 方向发力。 项目组的许多员工将被转移到该公司的机器学习和
    的头像 发表于02-29 00:11 3915次阅读

    小米获得独立车资质,开启自主新篇章

    一系列产品的生产企业名称明确标注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这一公告不仅标志着小米汽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更意味着小米已正式获得独立 车资质,开启 其自主 的新篇章。
    的头像 发表于07-13 16:16 1892次阅读

    华为究竟成没成功,这个责任谁来担?

    华为 ,一种很新的 方式。
    的头像 发表于06-20 11:16 166次阅读

    苹果之路的曲折与华为的魄力

    在科技界,每一次的革新和转变 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近日,苹果退出 领域的消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大钲资本的合伙人、董事总经理林雷对此发表 看法,他认为苹果没有华为的魄力。这一观点不
    的头像 发表于06-17 17:12 844次阅读

    中国中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一体化建设

    近日,随着广佛南环和佛莞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由中国中 集团旗下中 广东公司研制的CRH6型动车组作为首发列车,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精彩亮相,该车以其卓越的性能和创新的设计,展示 “中
    的头像 发表于05-29 11:19 279次阅读
    中国中<b class='flag-5'>车</b>智<b class='flag-5'>造</b>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一体化建设

    荣耀ceo再回应是否车市不缺一个荣耀

    很多人 关注荣耀是否也会像小米一样下场 ,对此荣耀ceo赵明再回应是否 这个问题,车市竞争已经非常激烈,而且市场并不缺一个荣耀品牌的加入
    的头像 发表于05-28 17:09 1089次阅读

    小米之后,做手机的魅族也搭载FlymeAuto智能机系统

    小米之后,做手机的魅族也 搭载FlymeAuto智能 机系统 小米汽车在推出小米SU7之后订单火爆,似乎有人坐不住了,魅族也来
    的头像 发表于05-15 16:40 1165次阅读

    苹果或取消 马斯克用两个表情回应苹果取消

    苹果或取消 马斯克用两个表情回应苹果取消 一方面是苹果的 项目似乎一直
    的头像 发表于02-28 12:11 792次阅读

    突发:苹果放弃,转向人工智能

    刚刚,苹果向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将取消长达十年的 计划,转而投向生成式AI。
    的头像 发表于02-28 09:38 550次阅读
    突发:苹果放弃<b class='flag-5'>造</b><b class='flag-5'>车</b>,转向人工智能

    雷军称时便登门拜访各家企 向所有中国新能源汽车先行者致敬

    雷军称 时便登门拜访各家 企 向所有中国新能源汽车先行者致敬 在今天的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上雷军就网友提出的为什么没有向上汽等车企致敬的问题时,雷军着重表示:“向所有中国新能源汽车先行者致敬”。雷军
    的头像 发表于12-28 18:06 508次阅读
    雷军称<b class='flag-5'>造</b><b class='flag-5'>车</b>时便登门拜访各家<b class='flag-5'>车</b>企 向所有中国新能源汽车先行者致敬

    造酒手机飞机,企居然开始跨界造船

    2022年初就有网友惊喜发现,比亚迪经营范围新增 船舶管理、港口理货装卸搬运等业务。然后,就传出比亚迪和包括中船黄埔文冲、招商金陵船舶在内的至少3家船厂深度结交——这样的小道消息。
    的头像 发表于10-20 17:09 706次阅读

    打不着怎么解决?(车子突然启动不了的解决办法)

    清洁电池终端。   2. 检查点火系统   如果电池正常工作,但 仍无法打着火,那么可能是点火系统出现 问题。首先要检查火花塞,看看是否需要更换。此外,还应检查点火线圈和点火模块是否正常工作。如果
    发表于10-16 10:48

    滴滴放弃,何小鹏接手 意在加强自动驾驶

    滴滴放弃 ,何小鹏接手?今天滴滴出行正式宣布与小鹏汽车合作 。小鹏汽车将以总对价58.35亿港元( 约合7.44亿美金)收购滴滴智能汽车开发业务资产。收购对价以增发股份的形式完成,
    的头像 发表于08-28 17:42 1178次阅读

    滴滴放弃,小鹏汽车7.44亿美元收购

    而对于滴滴而言,历经三年的 业务正式宣告结束。根据公告,2021年滴滴 业务亏损7.63亿,占比滴滴年亏损额的1.5%,但到了2022年滴滴
    的头像 发表于08-28 15:17 551次阅读
    滴滴放弃<b class='flag-5'>造</b><b class='flag-5'>车</b>,小鹏汽车7.44亿美元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