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梁浩斌)激光雷达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汽车自动驾驶系统的硬件中,作为传感器的一种,激光雷达已经逐渐成为自动驾驶系统的必备配置。但最近关于激光雷达安全性的讨论又引起争议,起因是有网友表示手机摄像头对某款带有激光雷达的车型拍摄后,图像传感器被激光照射到产生明显坏点。据介绍,被拍摄的激光雷达同样是采用1550nm激光光源。
在此前德赢Vwin官网 网在《激光雷达烧坏CMOS再现,防不胜防?》一文中曾进行报道,其中提到手机CMOS可能更容易受到激光雷达的伤害。镜头的结构导致其会汇聚画面范围内的光线到小面积的传感器上,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放大镜聚焦太阳光,这种情况在长焦镜头上尤为明显。因此激光雷达损坏相机传感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作为相机用户只能尽量避免正对激光雷达、激光射灯、太阳等进行拍摄。
这让人们对激光雷达是否会对人眼安全造成威胁这个问题产生关注。目前市面上激光雷达主流的两种激光光源波长分别为905nm和1550nm,都属于近红外光,肉眼不可见。那么激光雷达对人眼会造成伤害吗?
激光对人眼的损伤过程主要有热损伤、光化学损伤和电离损伤等。眼球其实也是光学系统,它由不同的屈光介质(晶状体、房水、玻璃体等)和光感受器组成,将入射光汇聚到视网膜上。
而激光又受到功率、脉冲、光速发散度等因素影响,从而可能对人眼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按照美国辐射防护协会的数据,180 nm–315 nm波长的紫外光和3000 nm–1 mm波长的远红外光只能到达角膜;315 nm–400 nm 波长的紫外光和1400 nm–3000 nm波长的中红外光可以照射到角膜和房水,但不能穿过晶状体;400 nm–1400 nm波长的可见光和近红外光可以穿透角膜、房水和晶状体,照射到视网膜。
也有文献显示,大于1300nm的中远红外光基本不能进入人眼内,能量会在角膜表面被吸收,但远红外光也有可能损伤角膜;强可见光和1200nm的红外光有可能对角膜、晶状体、玻璃体造成损伤,严重时可能会使视网膜破裂;而可见激光(390nm-780nm)主要损伤最脆弱的视网膜,严重时可能致盲。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实际上1550nm波长的激光对人眼是相对安全的,无法照射到视网膜上。
而905nm波长的激光,在激光雷达上的应用也需要符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60825-1安全标准。具体而言,需要从辐照度、辐亮度、皮肤和眼睛的紫外危害、眼睛的近紫外危害、视网膜蓝光危害、视网膜热危害、眼睛的红外辐射危害、皮肤热危害等八个方面去判断激光器的安全性。
根据激光对生物造成的损伤,IEC对激光产品的安全性进行了分级,危害性从低到高分别为1类激光(Class 1)、1M类、1C类、2类、2M类、3B类、4类。目前市面上的905nm激光雷达都达到了Class 1等级,即在所有操作条件下人眼都是安全的,肉眼直视无需佩戴防护设备。
因此,目前市面上的激光雷达产品都无需担心安全问题,特别是车载激光雷达的门槛较高,相关标准也会有更大冗余。
在此前德赢Vwin官网 网在《激光雷达烧坏CMOS再现,防不胜防?》一文中曾进行报道,其中提到手机CMOS可能更容易受到激光雷达的伤害。镜头的结构导致其会汇聚画面范围内的光线到小面积的传感器上,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放大镜聚焦太阳光,这种情况在长焦镜头上尤为明显。因此激光雷达损坏相机传感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作为相机用户只能尽量避免正对激光雷达、激光射灯、太阳等进行拍摄。
这让人们对激光雷达是否会对人眼安全造成威胁这个问题产生关注。目前市面上激光雷达主流的两种激光光源波长分别为905nm和1550nm,都属于近红外光,肉眼不可见。那么激光雷达对人眼会造成伤害吗?
激光对人眼的损伤过程主要有热损伤、光化学损伤和电离损伤等。眼球其实也是光学系统,它由不同的屈光介质(晶状体、房水、玻璃体等)和光感受器组成,将入射光汇聚到视网膜上。
而激光又受到功率、脉冲、光速发散度等因素影响,从而可能对人眼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按照美国辐射防护协会的数据,180 nm–315 nm波长的紫外光和3000 nm–1 mm波长的远红外光只能到达角膜;315 nm–400 nm 波长的紫外光和1400 nm–3000 nm波长的中红外光可以照射到角膜和房水,但不能穿过晶状体;400 nm–1400 nm波长的可见光和近红外光可以穿透角膜、房水和晶状体,照射到视网膜。
也有文献显示,大于1300nm的中远红外光基本不能进入人眼内,能量会在角膜表面被吸收,但远红外光也有可能损伤角膜;强可见光和1200nm的红外光有可能对角膜、晶状体、玻璃体造成损伤,严重时可能会使视网膜破裂;而可见激光(390nm-780nm)主要损伤最脆弱的视网膜,严重时可能致盲。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实际上1550nm波长的激光对人眼是相对安全的,无法照射到视网膜上。
而905nm波长的激光,在激光雷达上的应用也需要符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60825-1安全标准。具体而言,需要从辐照度、辐亮度、皮肤和眼睛的紫外危害、眼睛的近紫外危害、视网膜蓝光危害、视网膜热危害、眼睛的红外辐射危害、皮肤热危害等八个方面去判断激光器的安全性。
根据激光对生物造成的损伤,IEC对激光产品的安全性进行了分级,危害性从低到高分别为1类激光(Class 1)、1M类、1C类、2类、2M类、3B类、4类。目前市面上的905nm激光雷达都达到了Class 1等级,即在所有操作条件下人眼都是安全的,肉眼直视无需佩戴防护设备。
因此,目前市面上的激光雷达产品都无需担心安全问题,特别是车载激光雷达的门槛较高,相关标准也会有更大冗余。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德赢Vwin官网
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激光雷达
+关注
关注
968文章
3967浏览量
189816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智能驾驶浪潮下,车载激光雷达行业深度剖析与未来展望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飞速发展,车载激光雷达作为智能驾驶系统的关键感知设备,正日益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随着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各大车企对激光雷达的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在此背景下,低成本化、高性能化以及轻量化成为了
激光雷达技术的基于深度学习的进步
信息。这使得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无人机、机器人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 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个分支,它通过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结构来处理和分析数据。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在图像识别、语音
禾赛科技持续领跑全球激光雷达市场
近日,国际权威研究机构 Yole Group 旗下 Yole Intelligence 发布了《2024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报告》1(Lidar for Automotive 2024,以下简称
引爆行业热潮,飞芯电子相干4D FMCW无人机侦测激光雷达震撼发布!
。 据当前发展态势,预计至2024年底,中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攀升至90%以上,甚至可能触及95%。在技术方案层面,ToF测距技术仍处于市场主流地位,成为众多应用的首选。不过作为新兴技术的FMCW激光雷达被普遍认为是车载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与毫米波雷达的优缺点是什么
激光雷达(LiDAR)和毫米波雷达(Millimeter Wave Radar)是两种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无人机、机器人等领域的传感器技术。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优缺点,以下是对它们的介绍: 激光
又一厂商展出FMCW激光雷达,从PPT走向样品
,还有不少初创公司All in FMCW,并已经推出了一些样品。 摩尔芯光展示车载FMCW 激光雷达LARK 今年6月,摩尔芯光首次在国内展示了车载FMCW激光雷达LARK,这
曾被马斯克嫌弃的激光雷达,已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提前“跨越鸿沟”
近日,市场研究机构YoleIntelligence发布了《2024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达
商用激光雷达产品InnovizOne有什么独特之处
Innoviz 是汽车行业的知名激光雷达制造商,率先开创了激光雷达感知技术。结合摄像头和雷达等其他传感器,Innoviz 能实现真正可脱手、解放双眼的自动驾驶体验。安森美 (onsemi)与 Innoviz 合作,助其推出了首款
基于FPGA的激光雷达控制板
激光雷达作为一种高精度、高性能的传感技术,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机器人导航、工业自动化、无人机等应用领域。激光雷达控制板可以很好的满足这些领域中对于精准控制和数据处理的需求。基于FPGA的激光雷
512线激光雷达还不是尽头,1024线激光雷达早在两年前已经推出?
厂商纷纷推出512线的激光雷达。 不过其实在此之前,国内已经有多家激光雷达厂商推出300线、512线甚至是1024线的激光雷达。 洛伦兹科技 去年8月,洛伦兹科技推出E系列
激光雷达上下游厂商梳理分析
中国自动驾驶渗透率提升,车载激光雷达前景广阔。根据沙利文预测,2025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35.4亿美元,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
发表于 01-05 11:07
•1430次阅读
禾赛车载激光雷达单月交付量突破5万台
今日,全球激光雷达领导者禾赛科技宣布 2023 年 12 月的交付数据成功突破 5 万大关,成为车载激光雷达行业首个单月交付量突破 5 万台的公司。这不仅是禾赛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全球激光雷
禾赛科技激光雷达累计交付突破30万台 全球首个创下此里程碑的车载激光雷达公司
今日,全球激光雷达领导者禾赛科技宣布,公司自成立以来激光雷达累计交付量突破30 万台,成为全球首个创下此里程碑的车载激光雷达公司。 自 2022 年 7 月正式开启前装量产以来,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