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人民日报》以“头版报眼通讯+整版深度调研”的篇幅,刊发报道《这束光,在创新中持续闪亮——开局之年看光谷》《以科技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中国光谷高质量发展纪实》,并配发记者手记《光谷的“变”与“不变”》,聚焦中国光谷牢记嘱托,勇担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奋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光谷”的生动实践,并在头版报眼首句以极目智能为案例,报道极目智能技术及业务进展,现将相关文章转载如下:
以下为全文转载:
这束光,在创新中持续闪亮
——开局之年看光谷
人民日报记者 胡果禹伟良冯华
湖北武汉未来科技城,128米高的“马蹄莲”形状的大楼,是光谷地标。
极目智能公司的仿真实验室里,主管研发的副总经理王述良正和同事紧盯电脑,手打方向盘,适时调整数据。“通过自主研发的视觉技术,一个摄像头,就能实现标准L2级智能驾驶。”王述良说,凭借这样的最新技术,企业成功打开海外市场。
“这里是汇集国际一流人才的‘光谷大脑’,创新与全球同步,必须争分夺秒。”武汉未来科技城建设服务中心负责人说。
中国光谷,也即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根光纤、第一个光电传输系统,成为唯一以“光”命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3年、2018年、2022年,***总书记三赴光谷考察,指出“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
光谷之“光”是什么?“独树一帜”靠什么?孜孜追光35年,这束光在新时代为何更耀眼?
走进光谷可以找到答案。
一束激光,变身“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华工科技激光工艺研究实验室,工程师王熙泽启动机器,激光束溅起火花。101秒后,薄度0.6毫米、周长3.5米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焊接完成,“这是国内首套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激光焊接系统,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一根光纤,不断刷新光通信传输纪录。中国信科集团烽火通信公司,智慧光网络通信设备调测实验室里,研发人员匡立伟正在测试信号,“这个系统全球领先,一根光纤上,能支撑超千万用户同时高清视频直播。”
一条产业链,“卡脖子”堵点跃升全链条国产化。登上30米高的拉丝塔,全球最大尺寸的光纤预制棒悬于顶端,头发丝粗细的光纤轻盈飞泻。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郑昕介绍,“过去装备、工艺、原材料都在别人手里,如今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一根光棒,拉出1万公里长光纤。”
一块显示屏,不久的将来能像纸张一样“打印”出来。走进武汉国创科光电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建魁率研发团队正持续攻关。新型显示喷印装备工艺将助力中国在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屏上实现弯道超车,“下一步,瞄准更大尺寸新装备。”
一束光,变幻出万千创新因子。
全国首个400G相干商用硅光收发芯片、全球首款128层三维闪存存储芯片、全国首台最大功率10万瓦的工业光纤激光器……518平方公里的光谷,“创新浓度”不断提升,催生中国最大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球最大光纤光缆研发制造基地。“独树一帜”的这束光,正代表“国家队”积极参与全球产业话语权、主动权竞争。
创新涌动的背后,是思想的力量。
“一定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新发展理念,创新是第一位的”“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新时代10年来,***总书记3次到光谷,在不同阶段、关键时刻,为科技创新指明方向。
10年前,华工科技从海外采购一台万瓦光纤激光器,忍痛掏了800多万元。
“‘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总书记的话一下子震醒我们!只有自立自强,才能突出重围。”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实现激光装备核心部件的完全国产。
千难万难,研制出第一批万瓦国产激光设备,“退货潮”兜头浇了盆凉水。
为啥?
“市场不认可,觉得我们的设备不如国外的好。”
牢记嘱托,关键时刻,华工科技人咬紧牙关,坚持创新不动摇,10年投入30多亿元。他们最新推出的全国产化第三代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国内热销,海外订单也纷至沓来。
华工科技只是缩影。在光谷采访,遇到的每一家企业,都能讲出沐光、追光、聚光、发光的故事。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统筹“两个大局”,识变应变求变,科技创新既是题中之义,也是关键支撑。
思想之光照亮创新之路。
“无人区”跋涉,“深水区”闯关。2022年,光谷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9.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多。
创新延链,产业强链。“光芯屏端网”全面发力,1.6万家企业,总体产业规模超5000亿元。
迎难而上,化危为机。光谷经济韧性愈发强劲,地区生产总值连上台阶:2020年首次突破2000亿元;2021年增至2400亿元;2022年达到2643亿元。
这束光不断聚集、裂变,锻造武汉产业结构和城市气质,成为湖北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关键变量。
“独树一帜”的这束光,靠什么持续闪亮?
“今天的光谷,面临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处于创新动能加速重塑、特色产业加快聚集、新城建设加力提质的战略机遇期。”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张勇强说。
眺望前路,光谷人底气十足:坚持自立自强,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36岁的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宇,上个月刚申请通过一个1500万的光电融合研发项目。走进评审现场,不少人这才发现,评委席上有专家,有企业负责人,有投资机构代表。“我们就是要推动形成产学研用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湖北光谷实验室副主任唐江说。
原始创新、体制创新、金融创新、协同创新……牵住创新“牛鼻子”,加速追光的“中国光谷”,阔步迈向“世界光谷”。
来到光谷,必须看看这束光的起点。
南望山下,东湖之滨,武汉邮科院故地风景依旧,赵梓森院士拉出第一根光纤的简易实验室,却遍寻不到。
兜兜转转,一扭头,瞥见惊喜——“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坐落于此,大厅里醒目陈列的,是全球单片速率最高的1.6Tbit/s硅光互连芯片。总经理肖希分享新进展:“4月26日,我们刚刚发布国际最高速的硅基相干光收发芯片,单片净速率1.4Tbit/s,可解决高端光电子芯片‘卡脖子’问题。”
创新热土,光的传奇一刻不停。
(人民日报记者喻思南、范昊天参与采写)
以科技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
——中国光谷高质量发展纪实
人民日报记者 冯华 喻思南 范昊天
有“中国光谷”之称的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个传奇。
1988年创建,凭借一束光,在新时代成长为中国最大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发制造基地,光谷做对了什么?全球最大尺寸光纤预制棒、全国首台最大功率10万瓦的工业光纤激光器、全国首个400G相干商用硅光收发芯片……“第一”“首个”持续涌现,光谷动力何来?从35年前不到24平方公里的武汉“乡里”,到如今518平方公里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再到“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光谷如何落子?从一束光到一座城,每天300多名大学毕业生投身光谷,每年千余家科技企业新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创业热土,光谷有啥秘诀?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三次考察光谷,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自立自强,创新创造,宜居宜业。科学之城,追光之城,向往之城。开局之年访光谷,一个个问号接连打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光谷画卷,尽呈眼前。
突破卡点
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密码在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在以激光加工见长的德国,上网搜索激光切割,华工科技多个产品排在首页。采访华工科技,这样的“想不到”还有很多。光谷未来科技城,董事长马新强神采飞扬地介绍起公司新晋“明星”——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激光焊接系统。“大家伙”占地100平方米,足足有两层楼高。抢滩电池托盘市场,“先机”来自“倒逼”:“国外竞争对手早我们一年研究,如不迎头赶上,丢了市场不说,还可能被‘卡脖子’。”突击队应运而生。仅用9个月,工艺、光学配比、设备结构难题相继攻克。乘势而上,超薄板材电池托盘焊接开发正紧张推进。自主技术过硬,华工科技腰板挺得直。激光科技馆,以时间为轴,光影长廊托出发展节点。“2013年,对华工科技乃至整个行业都极为重要。”马新强记忆犹新:这一年,华工科技通过联合研发,做出了中国首台万瓦级光纤激光器,激光装备核心部件,从此不再受制于人。接力攻关,后发赶超。2022年6月,***总书记在光谷考察时指出:“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靠啥“独树一帜”?关键核心技术。从光纤光缆到显示面板,从5G通信到智能装备。在光谷,几乎每个龙头企业的成长,都伴随着对“卡脖子”堵点的突围。一根玻璃棒,拉丝万公里。走进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拉丝塔近5层楼高,光纤预制棒悬于顶端,直径似碗口,经高温“炙烤”均匀熔化,流泻成“丝”。光纤生产难,难在预制棒。1988年,市场换技术,原国家邮电部、武汉市政府与飞利浦成立合资公司,取名长飞。原材料、设备、工艺不是自己的,发展处处受制于人。“唯有自主研发。”公司副总裁郑昕1998年进入长飞,苦尽甘来、难掩自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三大主流预制棒制备技术,成功实现产业化。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还反向输出海外。”借光、追光到发光。郑昕坦言:最难时,也曾犹疑。咬牙挺下来,证明路是对的。走出拉丝塔,研发车间里,工程师正在做测试、装配。搞研发,长飞的“规矩”是:投入每年5%以上的收入,只有下限、没有上限。郑昕拿起一把光纤,“角逐新一代光纤技术,国际竞争激烈得很,突破少模光纤、多芯光纤的制造难题,长飞走在全球前列。”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成长壮大后的必答题。走访中国信科集团烽火通信公司,又见鼓励创新、敢于投入的鲜美果实。烽火科技园,周末依旧人来人往。园区3号研发楼的实验室,遇到正采集网络性能参数的匡立伟。“这是我们开发智慧光网的功臣!”陪同人员竖起大拇指。匡博士朴实精干,2004年进入烽火通信,自言没啥爱好,就喜欢琢磨点技术。数字时代,网络传输容量大、速率高,传统光网络弊端日渐凸显。怎么办?2019年,烽火通信牵头提出智慧光网理念,攻克一系列卡点、难点,眼下正为商业化做冲刺。“开发新技术风险大,失败了咋办?”“公司考核看研究贡献,只要输出成果有价值,就会得到认可。”“这种认可重要吗?”“当然!过去不愿、不敢创新,如今抢着干、争着干,遇到困难,人人琢磨解决办法。”认可需要支撑。烽火通信董事长曾军毫不含糊:“每年收入的10%以上用于研发,逐年递增。”“三超光传输”技术,5年6次刷新纪录;海底光缆信号传输,多年痛点一朝解决……认可点燃共鸣,烽火创新红红火火。“独树一帜”就是核心竞争力。去年11月,武汉光电子信息集群,成功入选“国家队”。
创新策源
助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世界光谷”建设吹响冲锋号
脉冲强磁场,光谷大科学装置的名片。慕名前往,邂逅“国之重器”的领军者——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主任李亮。“今年6月,二期提升工程就要开工了。”一见面,李亮便分享好消息。总投资超过21亿元,未来,这一全球规模最大的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将释放强劲的创新磁力。“位置在哪?”“按规划,需紧邻一期,还在华中科技大学东校区。”规划的二期占地主体,落在其他学院地界。但在现实中,学校寸土寸金,已无合适空地。决心,决定出路。学校成立工作小组,学院新址有了着落;用地需求得到满足,开工准备如期推进。科技创新,基础研究是源头,基础设施是保障。地有了,钱呢?“省里15亿元配套资金已经到位,开工建设不会束手束脚。”李亮感受强烈,“支持大科学装置建设,各方决心大,措施实打实。”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的邻居,是湖北光谷实验室。2021年以来,为提升原始创新策源能力,9个湖北实验室先后挂牌。光谷实验室、珞珈实验室、江城实验室、东湖实验室、九峰山实验室,九剑出鞘,五落光谷。“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必须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对湖北光谷实验室的定位,实验室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院长唐江认识清晰: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开展从“0到1”的创新。科学布局添动力。光电融合芯片、面向6G的光通信模块、钙钛矿单色显示面板……短短两年,来自光谷实验室的前沿成果,喷涌而出。2022年4月,武汉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国家批准建设的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支撑中部崛起,武汉被寄予厚望,光谷需担起责任。一路追光再出发,光谷描绘新蓝图:2035年,进入全球高科技园区前列,初步建成“世界光谷”;本世纪中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全面建成“世界光谷”。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又为高水平自立自强开拓空间机遇。豹澥湖碧波涌动,武汉新城中心片区建设正酣。去年6月,湖北启动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武汉新城是武汉都市圈的核心承载区,光谷74%的区域被纳入其中。武汉新城中心片区又是重中之重。走进武汉新城科创中心项目工地,塔吊林立、机声隆隆,建设者“一天当两天用”,预计6月底,科创中心一期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武汉超算中心建成运行,大科学装置紧锣密鼓推进……以湖北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国家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为基石,光谷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初具规模。瞄准“世界光谷”愿景,打造原始创新策源新高地,加快建成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冲锋号已经吹响。
汇聚合力
打通链条,融汇资源,创新不再单打独斗
“这个‘新星’必须看看!”“新星”人称“国创科”,全名武汉国创科光电装备有限公司。“必须看看”,源于一项黑科技:发光材料“印”上显示面板,蒸镀工艺有局限,核心装备“卡脖子”。国创科另辟蹊径,喷印替代蒸镀,引领显示面板制造新时代。从原理样机到量产装备开发,只用了两年多。全球竞逐,国创科跑在前头。“为啥能这么快?”“一靠科研人员拼搏,二靠创新生态支撑。”公司副总经理鲍刚娓娓道来:国创科的技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科研团队十余年积累。出了学校实验室,到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技术升级,在这里,科学家、产业专家、创业团队通力协作,产学研转化按下快进键。一墙之隔,便是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光电创新园(以下简称“光电工研院”)。来到5楼无尘车间,工程师正操作固晶机,为芯片做“焊接”。运行两年多,这条光电子半导体封装线,需求排到了明年。“做成果转化,为啥建产线?”“光电子芯片研发阶段,封装批量小、个性化强,工厂不愿接单。”光电工研院总经理韩道袒露初衷:以优质的公共服务,为初创企业打造“定制车间”。“红娘”牵线搭桥,极目智能、宇微光学、尚赛光电,这些光谷的未来之星,从光电工研院跨出了第一步。创新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打通链条,融汇资源,聚合发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各类科创平台遍地开花:今年3月发布的《2022年度光谷创新创业发展报告》显示,光谷创业载体近200家,其中国家级74家,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列。2021年8月成立的湖北创新转化医学研究院,人称“转化院”,就是其中的新成员。转化院到底做什么?总经理朱湘涛讲了个故事:做肥厚型心肌病手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魏翔教授摸索出微创的方法,但实现它,需要新的医疗工具。一番苦寻,找到转化院,方案前后设计9版,工艺难点一一解决,研制出微创心肌旋切系统。“从临床挖掘治疗技术的创新需求,以‘一站式’服务推进医疗器械产业化,这个做法全国首创。”朱湘涛说,转化院有200多款产品在研,其中,已有3款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评通道。用心用力做平台,统筹好各类资源,捧出的是创新好生态,加持的是科技竞争力。手握研发化学诱导体系药物核心技术,2017年,睿健医药首席执行官魏君回国创业,一眼相中光谷。“做创新药,前期没有营收,光谷高质量的普惠公共创新平台,对我们帮助很大。”魏君说。从光谷生物城孵化区搬到加速区,睿健医药迈入发展新阶段。魏君带来好消息:前不久,公司首个有关帕金森治疗的新药取得新进展,正申请临床试验。
厚植沃土
光谷在“光”更在“谷”,宜居宜业为创新创业添磁力
科技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武汉科教资源丰富,区位不如沿海地区,如何留住人才?“做人才的合伙人。”光谷人有新探索。“我们与人才,不只是服务关系,而是要一起进步、一起成长。”招才局有关负责人如是理解。“没有评审,不用答辩,网上填报个人信息,一个月后就评上了‘优秀青年人才’。”在光谷未来科技城,武汉聚芯微电子首席芯片架构师刘览琦,向记者讲述他申报“3551光谷人才计划”的经历。细问原委,得益于光谷在全国率先实施的人才注册积分制。“注册积分制”改变了啥?引才不设门槛条件,没有地域、时间限制;评价不唯学历,一套量化测评模型,包含知识、经验、能力、贡献、诚信等多个维度,动态给人才打分。人才不是一评了之,创新创业辅导对接跟上。今年3月,首届全球光电子信息卓越工程师大赛总决赛在光谷开赛,刘览琦拿到三等奖后,升级版的导师“一对一”辅导,比名次更让人欢喜。留住人才就是锁定未来。光谷在“光”更在“谷”,“光”是产业形态,“谷”是发展环境。创新创业区,也是先行先试区。破除体制机制的藩篱,“谷地效应”更加显著。敢闯敢试是光谷的传统。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张勇强介绍,30年前,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诞生于此,拉开我国创业孵化的大幕;11年前,“黄金十条”由此萌发,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七成归研发团队,直接推动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创业十条”“互联网+十条”“科创金融新十条”……守正创新,光谷创新举措不断。3月20日,光谷激光产业“黄金十条”新鲜出炉,产业发展基金100亿元,进军新兴应用领域最高奖励1亿元,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令人期待。厚植沃土,创新创业,也要宜居宜业。在光谷写字楼、厂房间穿行,一座别致的双层建筑映入眼帘。停车询问,是个书店。因在花山,得名“光谷书房花山分馆”。武汉市民钟女士是常客。小时候住武昌,那时武汉人眼中的光谷,不过“乡里荒郊”。近年因工作搬过来,有花有山还有书,“没想到,光谷这么好!”在东湖高新区管委会,见到一组数据:今天的光谷区域,集聚42所高等院校、56个科研院所、3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才、8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70多名院士、3000多名高层次人才、1万名博士在此工作;2021年,光谷常住人口达118万,比2020年增加16.77万,是2010年的3倍……“一束光”到“一座城”,数字背后,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小学加速“上新”,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高质高效,商场、剧院、音乐厅,假日、周末,光谷热气腾腾。借武汉新城建设东风,北起九峰山,南至龙泉山,10公里长的生态大走廊,为光谷搭起超级“绿丝带”。观光空轨进入通车倒计时,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工作人员热情邀请:“下次来,一定要乘车看看光谷美景。”采访晚归,街灯璀璨,夜色中的高新大道如梦如幻。一头东湖,一头短咀里湖。高新大道像根扁担,挑起两泓碧波。当年,东湖南望山下,武汉邮科院的简易实验室里,诞生了我国第一根实用化光纤。今天,短咀里湖畔,新兴产业园拔节生长,创新画卷有新篇。连日探访,打动我们的还是人。夜以继日的IT工程师,连续奋战的建设者,默默奉献的管理团队……未及着墨的追光人,还有很多。人是创新创造的主体,也是创新创造的目的。光谷之光,由此闪亮。
记者手记
光谷的“变”与“不变”
人民日报记者 范昊天
光谷,创新热土。每次探访,总有新的惊喜。上一次,还在惊叹华工科技43秒焊接一辆新能源车车身,这一次,他们又捧出了全球首发400G系列相干光模块;上一次,武汉新城中心片区还是一片工地,这一次,科创中心主体建筑拔地而起……勇担科技自立自强使命,着力发挥“独树一帜”优势,光谷牢记嘱托,加快打造“科学之城、追光之城、向往之城”,奋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光谷”。从一束光到一座城,发展变化的背后,是始终如一的品格。识变、应变、求变,不变的是创新精神。光谷靠创新起家、靠创新当家,始终把创新摆在首要位置。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不断完善新兴产业生成机制、培育机制、护航机制,走出一条具有光谷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借光、聚光、发光,不变的是追光梦想。从最初以市场换技术,到关键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引领下一代光纤技术,长飞光纤是个缩影。围绕“一束光”,光谷坚持向光生长、追光前行,沿着光电子信息产业一条主线做大做强,35年持续发力,成长为中国最大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发制造基地。宜居、宜业、宜游,不变的是美好向往。如今的光谷,既是产业新城,也是幸福之地。高新大道连接的,不仅是一个个千亿级的产业,还有光谷人的美好生活。光谷中央生态大走廊,穿越城市,山水入画;光谷城市书房、光谷音乐厅、光谷大剧院,星罗棋布,滋养文脉;全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84%,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产城融合,成就人生梦想,澎湃创新活力。创建35年来,特别是新时代十年来,光谷发展壮大为辐射中部地区的创新高地、产业引擎、人才聚集地、发展增长极。以“不变”应“万变”,用“万变”固“不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锚定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审核编辑黄宇
-
新能源
+关注
关注
26文章
5447浏览量
107408 -
光纤
+关注
关注
19文章
3913浏览量
73126 -
智能驾驶
+关注
关注
3文章
2505浏览量
48734 -
电池
+关注
关注
84文章
10560浏览量
129459 -
极目智能
+关注
关注
1文章
46浏览量
184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