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梁浩斌)几乎与电动汽车产业同步,碳化硅器件的发展也在近十多年间高速发展。作为第三代半导体,采用碳化硅材料所制造的半导体器件在电气特性上的优异表现,让它在电动汽车应用上受到了业界关注,随着市场对电动汽车长续航、高压电气架构、快充等需求,碳化硅正在电动汽车上加速普及。
近几年可以看到国内多家厂商,包括整车厂、功率器件厂商等都在陆续推出车规级碳化硅功率模块产品,同时也有国内厂商推出车规碳化硅MOSFET产品,那么碳化硅模块与碳化硅MOSFET有什么区别?
碳化硅模块和碳化硅MOSFET的区别
一般我们说碳化硅MOSFET的时候是指碳化硅MOSFET单管,即将碳化硅MOSFET芯片封装在一个独立的封装中,比如典型的TO-220、TO-247封装。碳化硅MOSFET单管通常有三个引脚,分别对应输出端的Drain(漏极)、输入端的Source(源极)和控制端的Gate(栅极)。
而当应用在大电流电路中时,出于对损耗以及散热性能的要求,由多个单管、二极管等元件封装在一起形成模块的产品应运而生。碳化硅模块又分为碳化硅MOSFET +碳化硅SBD构成,以及只由多个碳化硅单管构成的模块两种,而常用的结构又有H桥、半桥、全桥等。
图源:赛米控
根据赛米控的数据,采用全碳化硅模块在最大开关频率下能够最多相比同规格硅基IGBT功率模块降低85%的开关损耗。而即使相比碳化硅MOSFET单管,碳化硅模块的工作效率也由于在封装中的寄生电感更低,开关损耗更低,因此工作效率、工作开关频率更高,可以帮助减少无源器件的尺寸,以及整体模块的尺寸。
不过,在前面提到碳化硅模块的两种形式之外,也有车企以及电控供应商采用单管并联的方案来设计功率模块。比如第一款大规模应用碳化硅功率器件的电动车型特斯拉Model 3上,采用了一种名为TPAK的封装模块并联,在主驱逆变器功率模块上共有24颗TPAK,采用单管并联的方式排列,每颗TPAK封装中有两颗碳化硅MOSFET芯片,功率模块整体有共48颗碳化硅MOSFET。
另外阳光电源此前推出的双电机控制器中也采用了并联TPAK的方案,并兼容硅基以及碳化硅基功率半导体。
碳化硅模块的主要难点
碳化硅模块主要难点可以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引线键合、二是散热。
引线键合是在一种在封装中将多个器件之间进行互连的方式,一般使用细金属线,利用热、压力、超声波等使金属引线与基板焊盘紧密焊合,但在模块中复杂的互联结构会产生较大的寄生电容或寄生电感。由于碳化硅器件具有高频特性、栅极电荷低、开关速度快等特性,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电压过冲和振荡现象,造成器件电压应力、损耗增加和电磁干扰等问题。
因此在互连方面,目前正在从传统的铝线键合以及超声焊接,逐步转向铝包铜线、铜线键合等方式,同时引线框架也采用银烧结技术来代替传统的铅/锡合金焊。
在散热方面,尽管碳化硅器件可以工作在更高的温度,理论最高工作温度可以超过500℃,但与此同时碳化硅功率模块在相同功率等级下体积大幅降低,也就是功率密度较高,因此对散热的要求其实反而更高了。即使是耐热性能较好的碳化硅器件,在工作温度过高的情况下也会造成性能下降,加上封装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失配等,容易造成可靠性隐患。
所以目前在碳化硅模块散热上,通过优化传热距离以及传热面积的封装,来提高散热性能,比如通过双面散热、降低结构层数等方式来提升散热效率。
小结:
随着碳化硅模块产品大规模落地,新能源汽车应用案例的增多,碳化硅模块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电动汽车的标配。
-
碳化硅
+关注
关注
25文章
2748浏览量
49017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