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Linux系统中,采用了虚拟内存管理技术,事实上大多数现在操作系统都是如此!在 Linux 系统中,每一个进程都在自己独立的地址空间中运行,在32 位系统中,每个进程的逻辑地址空间均为4GB,这 4GB 的内存空间按照 3:1 的比例进行分配,其中用户进程享有 3G 的空间,而内核独自享有剩下的1G 空间,如下所示:
虚拟地址会通过硬件MMU(内存管理单元)映射到实际的物理地址空间中,建立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关系后,对虚拟地址的读写操作实际上就是对物理地址的读写操作,MMU会将物理地址“翻译”为对应的物理地址,其关系如下所示:
Linux 系统下,应用程序运行在一个虚拟地址空间中,所以程序中读写的内存地址对应也是虚拟地址,并不是真正的物理地址,譬如应用程序中读写0x80800000 这个地址,实际上并不对应于硬件的 0x80800000 这个物理地址。
为什么需要引入虚拟地址呢?
计算机物理内存的大小是固定的,就是计算机的实际物理内存,试想一下,如果操作系统没有虚拟地址机制,所有的应用程序访问的内存地址就是实际的物理地址,所以要将所有应用程序加载到内存中,但是我们实际的物理内存只有G,所以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当多个程序需要运行时,必须保证这些程序用到的内存总量要小于计算机实际的物理内存的大小。
内存使用效率低。内存空间不足时,就需要将其它程序暂时拷贝到硬盘中,然后将新的程序装入内存。然而由于大量的数据装入装出,内存的使用效率就会非常低。
进程地址空间不隔离。由于程序是直接访问物理内存的,所以每一个进程都可以修改其它进程的内存数据,甚至修改内核地址空间中的数据,所以有些恶意程序可以随意修改别的进程,就会造成一些破坏,系统不安全、不稳定。
无法确定程序的链接地址。程序运行时,链接地址和运行地址必须一致,否则程序无法运行!因为程序代码加载到内存的地址是由系统随机分配的,是无法预知的,所以程序的运行地址在编译程序时是无法确认的。
针对以上的一些问题,就引入了虚拟地址机制。程序访问存储器所使用的逻辑地址就是虚拟地址,通过逻辑地址映射到真正的物理内存上。所有应用程序运行在自己的虚拟地址空间中,使得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和物理地址空间隔离开来,这样做带来了很多的优点:
进程与进程、进程与内核相互隔离。一个进程不能读取或修改另一个进程或内核的内存数据,这是因为每一个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映射到了不同的物理地址空间。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在某些应用场合下,两个或者更多进程能够共享内存。因为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映射表,可以让不同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映射到相同的物理地址空间中。通常,共享内存可用于实现进程间通信。
便于实现内存保护机制。譬如在多个进程共享内存时,允许每个进程对内存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例如,一个进程可能以只读方式访问内存,而另一进程则能够以可读可写的方式访问。
编译应用程序时,无需关心链接地址。前面提到了,当程序运行时,要求链接地址与运行地址一致,在引入了虚拟地址机制后,便无需关心这个问题。
- Linux
+关注
关注
87文章
11092浏览量
207636 - 内存
+关注
关注
8文章
2858浏览量
73378 - 地址
+关注
关注
1文章
31浏览量
10696 - 系统
+关注
关注
1文章
995浏览量
21181
发布评论请先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