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功率半导体分会在长沙成立,将加快汽车功率芯片的国产化。在成立大会暨汽车功率芯片发展研讨会期间,获悉,汽车结构性缺芯给***带来机会,降本提质是国产功率芯片尤其是碳化硅功率半导体“上车”的关键。
» 汽车结构性缺芯给***带来机会 «
在会上行业专家表示,一辆电动车如果前驱与后驱都用功率半导体,功率半导体约占电机控制器的成本50%。
业内人士表示,功率半导体,包括IGBT、碳化硅(SiC)功率半导体;业内共识是,20万元以内的电动车用IGBT,20万元以上的电动车用碳化硅功率半导体;碳化硅功率半导体损耗小、耐高压、耐高温,是功率半导体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目前汽车业仍结构性缺芯,比如,电源类、控制类、通信类、计算类、功率类的芯片均紧缺。像碳化硅芯片项目投资建设期需18-24个月,去年有许多碳化硅项目的投资,要2025年才会释放产能,预计2025年碳化硅功率半导体的紧缺状况才会得到缓解。
国产化是解决缺芯风险的办法之一。目前,国内的碳化硅供应商,还没有大规模供应车规产品。加工硅要1500°C,加工碳化硅要2500°C;硅基衬底制作时间是两三天,碳化硅衬底制作时间是两三周。碳化硅器件的工艺要求高,所以成本约是硅基器件的数倍。现在,碳化硅功率半导体的生产工艺还不够成熟,良率不是很高,成本较高,未来成本一定要降下来。
» 降低成本是国产碳化硅器件上车关键 «
传统汽车时代,新车开发要45个月;数字化时代,新车开发要18-24个月,因此芯片、模块、电驱、整车开发需要同步进行,需要整车厂与半导体厂深度协同。“SiC处于汽车应用的起步阶段,需不断提升SiC功率器件的生产制造良品率,满足车规级量产质量要求;SiC应用于车辆属于系统工程,需要整车、零部件、原材料生产企业的全产业链共同合作。”中国整车同行应该多给国产半导体试错中改进的机会。
据行业跟踪数据,国外半导体企业在碳化硅芯片方面占据优势,国产SiC芯片在整车上应用的规模较小且产业链仍不成熟;国内半导体企业,在SiC模块封装方面开始形成规模,量产推广速度加快。SiC模块的成本有望在2025年降到同规格IGBT的1.5~2倍,采用SiC技术的汽车电机控制器的占比将逐步增加。
如何降低成本、稳定质量,是国产碳化硅功率半导体在车上大规模应用的关键。
碳化硅衬底目前占碳化硅芯片成本的约60%,因此降低衬底成本是重点。而现在碳化硅衬底的生产工艺还有三个瓶颈:一是晶体质量,二是长晶效率,三是切磨抛的损耗,这是行业内各家企业都在努力攻克的难关。随着产业化推进和产学研合作,未来有很大降本空间。
主要方法:
一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效率和良率;
二是规模化生产;
三是设备、材料国产化。如,碳化硅晶锭在长晶炉里15-20天长3.5厘米,如果长5厘米,效率将更高。
目前,长晶炉等设备已实现国产化。“未来三到五年窗口期,会给国内装备提供平等机会。”
» 行业呼唤标准完善以及避免盲目投资«
现在问题是未来两三年产能严重不足,国际大芯片企业都在投资,更多投资在国外。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博世也在寻找合作伙伴,在中国市场布局,形成一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对于碳化硅的缺口,2025年全世界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如果B级以上车型15%-30%使用碳化硅功率半导体,那么碳化硅的缺口预计将达到150万-300万片6英寸晶圆。大家冲着这个缺口,拼命扩产。
但是,国产碳化硅功率半导体真正有效产出、达到车规级质量标准的不多,中低端的碳化硅功率半导体存在产能过剩的风险。
在避免盲目扩张的呼声之外,尽快完善汽车功率半导体的标准,也是业界热切期盼的。现在每家车厂需要的功率器件“百花齐放”,让供应商的研发力量不能集中,能否让汽车功率芯片、封装的标准趋同,有利于集中精力办大事。
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功率半导体分会的理事长董扬表示,成立功率半导体分会就是为了建立产业生态,打通标准制订、检测认证等各个环节。
相信中国汽车功率半导体行业将会迎来大发展的机会。
-
SiC
+关注
关注
29文章
2804浏览量
62601 -
功率半导体
+关注
关注
22文章
1150浏览量
42949 -
碳化硅
+关注
关注
25文章
2748浏览量
49014
原文标题:汽车缺“芯”,这是碳化硅功率半导体“上车”的关键
文章出处:【微信号:汽车半导体情报局,微信公众号:汽车半导体情报局】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