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德国提出的工业4.0,中国的2025,日本提出的超智能社会5.0,但日本制造业以汽车电子为制造业引擎,拉动日本制造业的发展,还有基础材料的研发。
前文提到,这些先进制造业,4.0,2025等等,这些都不是一夜之间出现的,而是一个渐进过程,丰田的精益生产很多地方都是智能制造,也比现在所谓的中国大陆绝大多数工厂先进,而它也是通过了六七十年的发展。
在欧洲国家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我们就对应的2025,这些最终由体系和系统来承载,导致了现在出现工业互联网的诞生,当然工业互联网是一个叫法,其实是工业设备、工业参数、工艺工程的互联互通。
工业互联网在百度百科上的定义是:"开放、全球化的网络,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属于泛互联网的目录分类。它是全球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传感技术及互联网的高度融合。”
这个定义还是太粗放,他其实有不同的形态和场景说明。
百度百科还定义了:“工业互联网的本质和核心是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连接融合起来。可以帮助制造业拉长产业链,形成跨设备、跨系统、跨厂区、跨地区的互联互通,从而提高效率,推动整个制造服务体系智能化。还有利于推动制造业融通发展,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跨越发展,使工业经济各种要素资源能够高效共享。”
但这都是概念性的说明,但凡落到具体实处的场景应用就应分解出不同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产品。
第一种:工业产业协同平台
工业产业协同平台,对于阿里巴巴而言它像这个平台,但不能说是工业互联网平台。
这个平台有代表性的就是做产能共享和上下游供应链协同,这点政府比较喜欢,有些简单制造业也可以适用。
产能共享平台在前一段时间阿里推出的犀牛工厂可见一斑,其实它展示给众人的最多是算是一个自动化工厂,在行业里面,只要有钱就可以堆出来,没有非常复杂特别创新的技术门槛,9年前个性化定制的混流生产就已经有实践者了。
阿里最看重的是市场端巨大的用户流量与多工厂产能共享,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没有起到根本性的推动,最多解决自动化设备代替人,而没有解决计划排单,产线执行,哪一个设备做了哪一件衣服,什么时间做的。
在低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可以这么做,我一个朋友做了一个事情我觉得可行,他做了布草洗涤行业,这个可以有,因为在各大城市的酒店包括快捷酒店和星级酒店,所有的布草一起出租和洗涤,采用洗涤设备租赁的方式和布草租赁方式,集约化洗涤,利用原有设备的产能做产能共享这个可以实现,但这件事情也很辛苦。
另外一个就是做供应链共享,说难听点就是工业化的阿里巴巴,这个是目前二三线政府最喜欢的,这个产业协同平台确实就是工业品超市,但政府好大喜功,喜欢搞这个,有些做互联网企业做这个在行,顺势而为,但大部分生存艰难,靠政府补贴,或者做些擦边球的业务。
我见过国内某大型ERP软件企业的一家合资公司,在成立之初我们聊过,他最终希望我们多介绍一些产业链上下游客户在他公司注册,后来再看看他们的公司网站,最终明白他是工业超市,给企业只能锦上添花,无法雪中送炭。
他们动不动就把智造挂在嘴边,很多人工厂都没进去过,更谈不上给企业赋能和新智造,这是对制造和智造没有敬畏之心!
第二种:云计算,云制造
第二种,上云,上云为企业赋能,云计算,云制造。
我们不得不佩服汉字的伟大,在汉字的使用过程中,文言文和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都表露无疑,同时很多都不能被翻译成外文。
在中国近20年的房地产高速发展的浪潮中房地产把汉字的表意又充分地发挥一次,同理在不同的认知层别中,汉字对“上云”这个字眼中又和中国的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又扯上80-90%的亲戚。
其实上云大部分就是像房地产商盖了一栋大楼,然后把大楼租给个人和公司,出租云的人就像电影《功夫》里面的包租婆,他没有任何制造相关的技术含量,就仅仅盖大楼,和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没有直接关系,难听些就是没有半毛钱关系。
而云计算、云制造,的确是TSN、5G等低延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但是离大范围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就说云化PLC、云化实时控制,大部分的制造业都不会选择用它,因为延迟时间太长,流程行业不用,汽车装配不用,倒是一部分实时性要求不高的行业可以用,但说实话又很没必要:浪费钱,多此一举。
低门槛的制造业有可能会用一部分公有化的云租赁,但高门槛、有技术壁垒和know how的企业是不会用的,现在出现一种现象是政府推动企业上云,或者某某云企业采用政府或线下补贴,赶着企业用云存储,说好听还有云计算,这些都是瞎闹和早年的彩电下乡和鼓励汽车以旧换新一样的像打鸡血式大跃进。
第三种:大数据应用平台
比较典型的是树根互联,在三一重工销售设备过程中,原本是设备租赁基础上,做了设备分期付款,为了防止到期没付款的情况,做了设备数据采集和反控(锁机),在设备数据采集基础上,慢慢形成自己的设备远程维护、设备运维的功能,加上时间的积累,三一重工所有设备的运维情况都有了历史数据,如此,傻瓜都知道利用这些数据,反过来这些数据又可以帮助三一提高品质和改进工艺,让产品做得更好。
但这个模式对别的设备工厂很难复制,因为设备有其独特的运行环境、网络连接不对外,并且市场形态不一致,销售模式不一致,所以三一单一垂直的方式是不可复制的。
在树根互联的这个形式下,像大族激光做钻机销售,目前大部分购买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如果有不付款的情况做锁机处理。然而大族就是做不了树根互联的垂直方式的大数据处理模式,因为买大族数控钻机的厂家大部分不让大族联网,也不让定位,更不会发送数据给到大族。
大族其实多年来也希望能像三一重工一样,想把销售的设备运行情况拿到手,作远程维护、产能共享、工艺提升,但这些都做不了,原因是他的下游就是他的买家,它们不会让这个数据和信息给到他。所以制造业的设备使用和使用者层次、认知的不同,数据的重要性也是有差异的。
三一和中联重科、山川智能是卖工程车辆和设备,下游能用就行,对于数据敏感性不强,加上如果设备是分期付款,三一这类甲方还有对设备锁机功能,他们的客户大部分对设备数据及数据保护没有意义,20年前大家对这类数据意识淡薄、同时中国这些年高速发展,基础建设大量使用这类设备,从而造就了树根。
但是大族、数控机床及注塑、SMT等这些设备商,不可能一家独大,另外买这些设备的乙方算是制造业的高端,对数据保护、数据的使用和数据的归属都有自己的定义,所以目前这类设备商做不到三一重工树根互联的这些场景。
所以说它是工业互联网是有点牵强,现在很多消费类电子产品都希望走这条路,这些不仅仅是数据问题,还有自己产品的使用情况,比如现在的大金空调,在手机app端下载,绑定机台型号,输入密码,你家里大金空调的使用情况便一清二楚,连设备稼动率都知道,但很多家庭不知道这些数据只要连接他的app就把数据无偿给了大金,从这个数据层面就可以做出很多数据模型,可以分析中国经济,气候,家庭人员生活习惯等。
这些其实也不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充其量是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
第四种:操作系统平台
有一种从资源管理平台ERP和流程控制技术DCS系统延伸出来的操作系统,这类系统偏向工厂单体单元和多工厂的应用平台,能真正解决单体或多工厂内部生产流程优化、数字化应用、产线过程控制,形成工厂各单元不同数据表单。
这个是美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理论和德国工业4.0的核心内容,这些MOM平台内容的模块才能改变实体工厂,TOC和精益化是数字化和智能制造的基础,也是智能制造的目标,必须让TOC和精益化贯穿制造全生命周期。
MOM平台才是工业互联网重要平台,MOM平台中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TOC的市场排单,BOM清单齐套时效性形成拉动式供应链规划、TOC产能排程、完整的JIT管控、制造过程的防呆防错、过程中的站点数量管控、停留时间管控、预防性质量控制、工艺参数优化、预防性设备维护、管理的自动化、看板,人机协同与决策等。
这些平台适用大部分离散工业制造,在这类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操作系统中,离散制造业有共同理论和使用场景,这类系统对于不同行业只是适应性不同,但都可以解决,因为底层的制造业理论是相通的。
在每一个不同大小工厂用这些系统就像一张网一样,在网格细节的地方再做补充,这样就可以网住每一个工厂,同时让每个工厂按照正确的制造业理论前进。
这类工业互联网平台是真正能为制造业赋能(其实要慎用这个敬畏的词),实现改善产出、优化制程、改善品质、改善工艺,很多人不理解德国和日本制造业为何强大,核心底层就是日积月累的工业生产数据的应用及改善。
这些早年虽然没有IT的强大,但他们照样用笔头记录了所有数据,加以改善和应用,工业互联网恰恰是这些应用的软件化和数字化而已,它是建立在正确的生产理论指导下的系统化,所以工业互联网应该在企业应用本身,而不是那些不切实际的名称和通道平台。
-
toc
+关注
关注
0文章
33浏览量
8127 -
工业互联网
+关注
关注
28文章
4320浏览量
94095 -
基石数据
+关注
关注
0文章
18浏览量
32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