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基负极赛道的火热,映射出锂电产业链对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求。
2023年,锂电池、包括上游材料产能利用率急速下降,过剩大背景下产业链价格“一卷再卷”。对此,业内共识认为,行业“内卷”以同质化竞争为主,降成本、卷价格之外,技术创新将主企业开拓新增量并引导产业进入新一轮良性竞争。
高工锂电观察到,在扩产活动趋于谨慎的当下,创新型负极材料——硅基负极保持火热。2023年末至今,超40万吨硅基负极规划项目披露进展,涉及投资金额近200亿元。
3月4日,多氟多控股公司浙江中宁硅业股份有限公司5000t/a硅烷与5000t/a硅碳负极材料项目,项目产品包括硅烷5000吨/年,其中生产硅烷产品2500吨/年,用于生产硅碳负极材料2500吨/年;多孔碳(用于生产硅碳负极材料)2500吨/年;硅碳负极材料5000吨/年。
2月29日,衢发瑞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新型高性能负极材料项目(一期)环评获批,项目一期拟投资250000万元,建成后形成年产20万吨新型高性能负极材料的生产能力(其中15万吨/年石墨负极材料、2.5万吨/年高性能硅碳负极材料、2万吨/年高性能硅基负极材料、0.5 万吨/年新型特种负极材料)。
2月6日,四川积力新能源6000吨硅烷联产硅碳负极材料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将新建年产6000吨高纯硅烷装置,年产1000吨硅碳装置。
2月5日,安徽邦德锐新材料总投资60亿元的年产5万吨纳米硅碳负极材料及20万吨配套新型导电剂项目落户怀宁。
2月初,碳一集团与准格尔旗人民政府签订了项目投资框架协议,双方就年产3万吨硅碳负极材料项目投资建设及上下游配套产业引进等事宜进行深入交流。
2023年末,安徽昱瓴新能源年产3万吨锂离子电池硅基复合负极材料在安徽蚌埠市怀远县投产,并在2024年1月6日上海昱瓴新能源与内蒙古兴洋科技就“沉积硅碳”项目达成合作协议。
此前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2023国内硅基负极出货量预计在2.7万吨水平,预计2025年有望突破6万吨。以此出货量时间表为参照,硅基负极产业化显著提速。高工锂电认为以下三点信号不应忽视。
其一,两大技术路线并行,硅碳再度火热。
目前,业内硅氧、硅碳两大技术路线均已能实现批量出货,从新规划项目主要用硅碳路线。受全产业降本、价格内卷的影响,成本成为硅基负极产业化中更重要的因素。即便纳米硅碳、多孔碳硅碳各自存在产业化难点,但随着业内的攻克,硅碳赛道重新火热。
其二,产业链整体规模不断扩大,硅基负极企业已有一体化布控意识,上游原材料、设备等细分领域入局者增多。
扩产项目多为企业的首次产能布局。除了投建硅基负极产能,开年新建项目中不不乏对碳原材料、硅烷、导电剂等的配套建设,硅基负极企业一体化布控降本战略意识初现。如中宁硅业一体化布局硅烷与多孔碳产能;四川积力新能源自建硅烷、昱瓴新能源在硅烷方面合作内蒙古兴洋;安徽邦德锐配套建设导电剂产能。
此外,硅碳负极上游更细分领域的规模壮大中。多孔碳方面,星石公司已有千吨级多孔炭物理法生产线,目前已实现吨级出货;设备方面,纽姆特流化床气相沉积设备已成功量产,并与国内绝大多数硅负极厂商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其三,硅基负极产业化仍在初始阶段,爬产放量还需看终端需求。
从业内硅基负极规划项目看,单项目投资金额普遍较大,但规划产能远不如过去传统石墨负极大胆。这背后,一方面,硅基负极项目技术壁垒较高,考验企业团队技术实力,这也是大企业选择扶持初创企业布局硅基负极的原因;另一方面,大圆柱放量进展放缓,作为眼下最切实的应用场景,硅基负极放量还需等待时机。
审核编辑:刘清
-
锂电池
+关注
关注
260文章
8098浏览量
169936 -
新能源
+关注
关注
26文章
5447浏览量
107405
原文标题:2024开年硅基负极规划项目超40万吨
文章出处:【微信号:weixin-gg-lb,微信公众号:高工锂电】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