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又一大创新,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并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催生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成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人工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与传统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其基本内涵包含了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在算法、算力、数据的集成创新下,生成式人工智能日臻成熟,为生产力要素提质增效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从劳动者的角度来说,新一代人工智能可将人类现有知识进行数据化处理,通过海量数据投喂和深度学习vwin 人类思维方式,能够学习远超人脑掌握的知识,同时对信息化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并进行创造性运用,从而具有能动的、主动的知识创造和运用能力,形成文案设计、文生图片、文生视频、代码生成等功能多样的智慧能力,为人类智力劳动提供有力的辅助工具,甚至在诸多领域形成“机器替代人”的显著优势,为全方位提升劳动力素养和技能、提高智力劳动效率提供了重要动力。从劳动资料的角度来说,作为“颠覆性、通用性、普适性”的人工智能技术孕育出更多新型生产工具,使得劳动资料由原来的物质性向虚拟性转化,极大拓展了生产空间,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削弱了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的限制。从劳动对象的角度来说,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成为重要劳动对象,人工智能将生产过程简化为劳动者(人/智能机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劳动对象(数据)进行智慧化处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及所智慧化处理的事物都是新质生产力概念下的劳动对象。同时,人工智能可以大幅提升管理效率和组织效率,实现经济活动过程的智能化、绿色化,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广阔的降本增效空间。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通过全面作用于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对整个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
一是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以算力和数据为上游基础层、以大模型平台为核心的中游技术层、以各类产业场景为导向的下游应用层的新型产业链,在自动翻译、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推荐等多个领域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一些行业垂直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与专业领域知识或经验相结合,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产业竞争力。据统计,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784亿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采用率已达15%,市场规模约为14.4万亿元,已经体现出了新质生产力的蓬勃生机。
二是加速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和升级
。人工智能在制造、医疗、教育、交通、农业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涌现出矿山大模型、气象大模型、交通大模型等一批数字化转型新标杆,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推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
目前在我国已经建成的2500多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中,经过AI改造的工厂研发周期缩短了约20.7%、生产效率提升了约34.8%,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开辟出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涅槃重生的新路径
。
三是助力宏观经济调控
。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科学的经济分析算法模型能够对经济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进一步掌握经济运行态势,助力提升国家经济监测研判和宏观调控水平,为宏观经济调控、产业政策制定等发展改革工作提供决策依据,确保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形势下,宏观经济调控的思维理念和政策工具也需要深刻变革与创新,如何更加科学高效地调度算力资源、数据要素、数字产能,成为经济运行调度工作的新命题。
以“人工智能+”行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为此,要紧密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应用场景丰富的独特优势,通过数据驱动、算法优化、模型创新等手段,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技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应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战略制高点的重中之重,也是国际科技竞争的焦点领域
。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主攻通用大模型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立关键共性技术体系,打造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广泛参与的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和新型研发机构,着力实现算力芯片、高带宽内存等关键元器件的突破,加快推动国产大模型创新迭代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实现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自立自强。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围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全“人工智能+”千行百业的产业应用生态
,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产品创新、产业聚集、应用赋能的作用,拓展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大力培育人工智能新产品和新服务,促进人工智能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创新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有序赋能重点领域,加强人工智能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对传统产业生产制造全流程、全要素、各环节的升级改造,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引智育才”。根据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趋势加快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推进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建设,支持大型科技企业和教培机构培育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
。加强产学研用合作,设立研发基地和实习基地等平台。加强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探索建立差异化、长周期、多元化的专业人才评价体系。打通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的人才循环。同时,搭建对外交流平台、畅通引进渠道、完善人才引进相关服务,为全球人工智能顶尖人才来华工作和创业提供便利条件。
“人工智能+科学治理”。人工智能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道德伦理和治理挑战问题
。要加快构建起人工智能领域的伦理框架,推进国家层面关于人工智能的综合性立法和制度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提升监管手段,构建基于风险等级及权责划分的人工智能技术监管制度。全面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的服务管理,健全完善人工智能常态化备案指导和包容审慎监管的工作机制。同时,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导向,加强人工智能治理全球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人工智能治理制度规则和技术标准建设,深化人工智能监管领域的国际合作,共同做好风险防范,推动全球人工智能共治共享,让人工智能创新成果惠及全人类。
审核编辑 黄宇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91文章
47182浏览量
238192 -
新质生产力
+关注
关注
0文章
56浏览量
168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