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禁令可能导致中兴通讯进入休克状态”。
在4月20日一场发布会上,中兴通讯董事长殷一民坦率地承认了美方出台的禁令对公司造成的影响。此前,美国商务部宣布,今后7年内,将禁止该国企业向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出售任何电子技术或通讯元件。在大量核心元器件仍依赖进口的背景下,中兴通讯面临着“无芯可用”的困境。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中国上下游产业的“缺芯之痛”,近年来我国在半导体领域取得了不少重大前沿性突破,但国内半导体产业还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2015年,曾有媒体报道称,中国每年用于进口芯片的花费为2000多亿美元,已超过进口石油的花费,有研究机构指出,2016年国内集成电路市场规模接近12000亿元,而国内产业销售额仅为4335亿元,自给率不足40%。
破解芯片受制于人的窘境,我们应该怎么做?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了邻国——韩国。韩国半导体产业是如何在一片空白之上建立起来的?对于正向“芯片强国”努力的中国,韩国60年来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史又能够带来哪些启示?
半导体产业从无到有
1959年,韩国金星社(今天的LG公司的前身)研制并生产出该国第一台真空管收音机,这被认为是韩国电子产业的开端。彼时,韩国企业连自主生产真空管的能力都没有,只能完成进口元器件组装。那时,中国南京无线电厂已经于1953年生产出了全国产化的电子管收音机,并大量投放市场。
近60年后,韩国半导体产业的超常规发展已经让“芯片”成为该国家面向世界的一张新名片。据韩国《中央日报》2017年披露的数据显示,当年韩国每卖出1000元的产品就有170元是来自半导体,占整体出口比重已远超钢铁、造船、汽车等韩国传统优势产业。韩国贸易协会首席研究员文炳基也表示,当年韩国半导体的出口额已相当于1993年韩国的总出口额。三星、海力士等韩国半导体企业常年占据行业排名前列。
占据全球内存芯片70%份额
与大部分后发国家一样,韩国的半导体产业起步也是从海外投资设厂开始的。60年代中期,不少美资企业感受到来自日本半导体行业的第一轮竞争压力,它们开始在国外投资低成本的装配生产线,其中就包括韩国。
值得注意的是,外商在韩国踊跃开设半导体工厂的同时,韩国政府和企业也没有放弃自主研发半导体技术的努力。1975年,韩国政府公布了扶持半导体产业的六年计划,强调实现电子配件及半导体生产的本土化。而非通过跨国公司的投资发展半导体产业。这无疑为未来韩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80年代,开始茁壮成长的韩国半导体企业抓住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芯片此时正式投入使用。这种内存芯片构成了每台电脑不可或缺的“内存条”,其使用广泛,技术要求相对较低,适合大批量生产。这些特性立刻吸引了当时发展程度还比较低的韩国企业目光。
在此阶段,韩国企业开始从仿制、研发走向自主创新。1984年,三星公司完成了64K DRAM芯片的研发,当时其研发速度还落后于美国数年;1988年,三星宣布完成了4MDRAM芯片的设计,此时其研发速度仅比日本晚6个月;1992年,三星开发出了64M DRAM芯片,随后开始向惠普、IBM等美国大型企业提供产品,实现了在技术和市场上赶超美日的目标。至此以后,韩国企业在内存芯片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跑者地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发现,在韩国内存芯片的发展史上,韩国政府发挥着推动国内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角色。1986年10月,韩国政府开始执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共同开发计划》,要求以政府为主、民间为辅,投资开发DRAM芯片核心基础技术。随后的三年内,这一研发项目共投入了1.1亿美元,而政府承担了其中的57%研发经费。
随后,韩国政府持续推出多个半导体开发计划。直到2016年,韩国政府在其半导体产业已占据世界前列的背景下,依旧在执行名为“系统集成半导体基础技术开发事业”的计划,力图补齐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短板。
目前,韩国持续在内存芯片领域发力,长期保持着世界第一内存芯片生产大国的地位。以2017年第三季度为例,当时三星电子已占全球DRAM内存芯片市场44.5%的份额;另一家韩国厂商海力士的市场份额则达到27.9%。记者计算后发现,两者相加已接近全世界市场的70%。
近10年来,在移动设备领域运用广泛的闪存芯片领域,韩国企业表现不俗。例如,2017年第三季度,三星电子当季度占据国际市场39%的份额,排名占据世界第一,份额占比超出第二名日本东芝近一倍。
企业重视半导体技术研发
为何韩国政府和企业在60年间一直持续不断对半导体领域加大投入,从国家和企业发展的层面强调半导体发展的重要性?这是中国业界都十分关心的话题。记者注意到,在韩国半导体的狂飙突进史中,先后发生的两次经济危机对于以三星为代表的韩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东局势持续动荡,国际石油价格出现暴涨,出现了“第二次石油危机”,许多国家经济都因此受到重创。而此时的三星创始人李秉喆在出访日本后,注意到由于该国尖端技术发达,虽然石油也依赖进口,却没有遭到危机重创。李秉喆意识到三星也一定要开发自己的尖端技术,而这个尖端技术就是半导体技术的开发。此后,三星开始在半导体领域不断发力,最终实现了对先进国家的超越。
而到了1998年,韩国经济又再次面临了另一场严峻的考验——亚洲金融危机。这场危机让不少韩国大企业陷入经营危机,三星等企业也受到重创。面对这一局面,三星开始了所谓的“集中”策略,即退出自己不擅长、没有发展前景的领域,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集中在发展潜力大的数码电子行业。
这一策略很快收获了很好的效果,三星从1999年后成为了韩国第一大集团,韩国的半导体产业也得到了整体带动,其内存产量很快超过了日本,成为了世界半导体领域的重要领导者。
此外,以三星为代表的韩国半导体企业还擅长主动利用危机,进行逆周期操作。在半导体市场陷入萧条周期时大举投入,不仅把那些无力支撑的半导体企业“挤出市场”,还可以在市场转暖后迅速占据先机,坐收提前投入带来的大额利润。
例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DRAM芯片价格不断下探,但三星逆周期投资,继续扩大产能,并开发更大容量的DRAM。1987年,行业出现转折。美国政府发起针对日本半导体企业的反倾销诉讼案,很快DRAM价格回升,三星开始盈利。再如,1996~1999年期间,全世界DRAM芯片的年营销额呈现负增长态势时,三星却在此时积极兴建它的四个分厂,该策略对日后三星DRAM芯片产值的丰收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自主创新才不受制于人
当前,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备受国人关注,韩国半导体产业的“逆袭”之路能够带给中国业界什么启示?
对此,主要从事电子信息领域咨询顾问工作的赛迪顾问公司撰写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自主创新贯彻在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中。报告认为,韩国半导体产业战略和路径是,以自主创新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为根本目标和定位,从引进技术和从事硬件的生产、加工及服务开始,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到研发一些技术等级简单的芯片,逐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最终掌握高端核心技术。
而复旦大学副教授张涛则撰文指出,韩国整体产业政策模式有一个制度背景,就是基本上不鼓励合资政策,其目的就是要防止技术锁定,防止国内企业太依赖于国外的技术。此外,韩国还大力鼓励产业竞争和企业家精神发挥作用,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这使得韩国整体产业能够取得良好表现。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有其深层次原因,要想照搬到中国有一定难度。例如,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就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韩国作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人才融合比较密切,这对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起到重要助推作用。而中国一直受到技术封锁,因此获取先进技术要比韩国困难。
韩国《中央日报》也曾指出,近年来,韩国企业在半导体出口获得暴利,但由于韩国并不能制造它们的生产设备,因此半导体出口的增长也意味着韩国同样得花很多钱去购买它们的生产设备。以美国为例,韩国2017年从美国进口的半导体制造设备相比2016年增长了199%,远大于韩国半导体产品对美国的出口增长额。
-
半导体
+关注
关注
334文章
27286浏览量
218067 -
中兴
+关注
关注
6文章
1997浏览量
66078 -
内存芯片
+关注
关注
0文章
126浏览量
21861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