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国家发改委出台《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同年3月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出台《2018年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截止2018年6月,国家总共出台了6项政策助力车联网行业,密集的政策扶持说明了国家对车联网行业的重视。
不得不说,国内的车联网行业,一直备受政策的眷顾。早在2009年,广东省公安、交通运输、教育、安监等8个部门联合发文,对广东省籍道路危货运输车辆、县(区)以上客运班车、校车、旅游包车、重型货车和汽车列车、建筑施工单位散装物料车、教练车等8种重点车辆强制安装应用卫星定位汽车行驶记录仪。
所谓的汽车行驶记录仪,俗称汽车黑匣子,是对车辆行驶速度、时间、里程以及有关车辆行驶的其他状态信息进行记录、存储并可通过接口实现数据输出的数字式电子记录装置。
汽车行驶记录仪的好处毋庸置疑,既可以记录车辆行驶数据,用于事故分析,同时也可以让车主对汽车的生命周期有更完整的了解,为将来提供丰富便捷的车联网服务做铺垫。随着国家北斗定位系统的发展,用自主定位系统取代国外定位系统的需求产生,行车记录仪也承接了这一使命,有力的推动了北斗定位系统的商业化应用。
大量的行驶记录仪供应商,也借着政策的东风,实现了公司和行业的发展。记录仪也从商用车逐步扩展到了乘用车,功能上也增加了越来越多的模块,从早期的2/3/4G传输,到现在的5G测试,从最初的国标协议数据传输,到更高清的视频记录、传输。今天,记录仪已经没有太多的技术门槛,竞争者众,既有记录仪厂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正在寻求新的出路。
记录仪的普及,推动了车联网的普及率,当然这种情况更多的发生在商用车领域,乘用车的 车联网仍是一潭死水。因此,商用车车联网是国内车联网发展举足轻重的一环,非常有代表性。
一、治疗“政策依赖症”
2014年7月1日起实施的《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要求包括用于公路营运的载客汽车、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半挂牵引车以及重型载货汽车(总质量为12吨及以上的普通货运车辆),在出厂前应当安装符合标准的卫星定位装置,并接入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以下简称道路货运车辆公共平台)。
在本办法实施前已经进入运输市场的重型载货汽车和半挂牵引车,应当于2015年12月31日前全部安装、使用卫星定位装置,并接入道路货运车辆公共平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未按照要求安装卫星定位装置,或者已安装卫星定位装置但未能在联网联控系统(重型载货汽车和半挂牵引车未能在道路货运车辆公共平台)正常显示的车辆,不予发放或者审验《道路运输证》。
记录仪的强制安装,成了部分商用车领域的标准,由于具备定位和联网能力,提高了车联网的普及率,但商用车领域本身市场规模较小,在国内每年近3000万辆的新车市场,乘用车才是绝对的大头。
但乘用车市场完全不同于商用车市场,源于黑匣子的记录仪,在国内商用车领域更多的是充当监管平台的工具,基于价格及易用性的因素,对于用户而言,愿意付费提高效率及安全性的多以在商用车市场占据少数的车队型客户,而对于占更大比例的个体户,记录仪在性价比和体验上还远未达到满意的程度。
如果撇开强制安装的硬性规定,以记录仪为代表的车联网终端到底有多少价值?
二、找到突破口
更广阔的市场,需要有更强的实力才能占领。而大目标的完成,总是从一个个小目标开始。要想征服广阔的乘用车市场,首先得拿下商用车个体户市场。
那么,蹩脚的黑匣子,还能发掘出什么亮点?
商用车行车记录仪的出现,根本上是因为商用车是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的重灾区,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政府还是民众,都不愿看到头条频繁出现的事故新闻。
减少甚至商用车事故的发生,首当其冲是解决司机安全驾驶的问题。记录仪的出现是监管者希望从车辆的数据方面,对驾驶员的驾驶行为进行监测,根据异常数据进行提醒报警。
《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中提到,道路货运车辆公共平台负责对个体货运车辆和小型道路货物运输企业(拥有50辆以下重型载货汽车或牵引车)的货运车辆进行动态监控。道路货运车辆公共平台设置监控超速行驶和疲劳驾驶的限值,自动提醒驾驶员纠正超速行驶、疲劳驾驶等违法行为。
传统的监控驾驶员的行为,只能通过车辆的行驶数据进行简单分析预测,但这种方式往往比较滞后,多是车辆状态已经发生异常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更早一步的进行预判,让异常的车辆数据不出现,将会更有利于降低事故率。
异常行车数据背后,隐藏着的是驾驶员的异常驾驶行为。因此,让驾驶员安全驾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异常数据的出现。也因此,针对驾驶员的行为监测、状态监测技术也就应运而生了。
对于驾驶员以及驾驶员的家庭而言,因不安全驾驶行为直接触发报警,提醒并促使驾驶员调整到安全驾驶状态,对于双方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走出舒适区
驾驶员状态的监测,一般是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分析驾驶员的面部、手势等行为状态,通过一些通用的特征标志判别驾驶员是否处在疲劳状态,或者存有不安全驾驶行为。
相比于传统的记录仪所涉及到的技术,图像识别是一个完全不同领域的技术门类。它需要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算法模型、大算力处理器等等技术,这并非传统记录仪行业所长,甚至在整个IT、制造业都属高科技。无论从人才结构,还是技术门槛,对于传统记录仪行业都有着巨大的挑战。
但这龙门一跃,又是厂商必须跨越的沟壑。
图:2019年3月1日,CITE在广州开发区举行了“IC驱动 车联未来”CITE广州站推介会
车联网是电子信息产业中重要的一环,商用车依赖记录仪的普及,成了车联网行业发展的排头兵。依靠记录仪发家的传统厂商,也将会成为车联网新技术最早的试验田。
在这些天地里,记录仪+图像识别将会成为过渡阶段的实验品,承接记录仪厂商向上攀爬的梦想。
车联网发展多年,实际上真正略有成效的是商用车车联网的推进,商用车车联网终端背后实际上就是依托记录仪(部标机以及Tbox等车联网终端设备)作为软硬件终端载体的普及,但这个行业的发展早已经遇到了技术升级、利润率的瓶颈,破解迷局的办法就是进行技术的升级,建立壁垒。
传统车联网终端厂商,开始切入ADAS相关的技术,比如驾驶员状态监测、盲区监测等,它们会借助既有的渠道,推进新技术的商业化,打破车联网终端设备的天花板。
靠吃政策红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拥抱新技术需要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不仅仅是技术的门槛,还有各种创业公司的竞争。
但这样的尝试,作为传统车联网终端制造商,又非做不可。因为只有走出纯粹吃政策红利的舒适区,才能应对来自新兴科技和行业剧烈变革的挑战。
-
汽车电子
+关注
关注
3026文章
7941浏览量
166892 -
车联网
+关注
关注
76文章
2577浏览量
91551
原文标题:走出政策舒适区,传统车联网终端制造商的“自我革命”「GGAI视角」
文章出处:【微信号:ilove-ev,微信公众号:高工智能汽车】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