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的这把“火”,越烧越旺。
2022年10月,特斯拉公布“擎天柱”Optimus原型机,立即将人形机器人行业“炸”上科技圈话题榜榜首。
Optimus的出现似乎是一剂膨胀剂,使得整个行业以超出寻常的速度在“膨胀”。暂且不论这种“膨胀”是否健康,从客观层面看,它确实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入下一阶段。在此之前人形机器人的热度若是“火星子”,现在则是“熊焰”。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判断,乐观情况下,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有望迎来产业化落地元年,预计2026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30亿元,2030年有望突破380亿元。
超百亿级市场“诱惑”与刺激之下,瞄准风口的新进入者蜂拥而上,行业内的新老玩家不断传来融资/新品/扩产/技术革新等好消息。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分析,按照当前的进度,2024年制造人形机器人的企业将超过百家。
依照历史经验与产业发展常规逻辑,“腥风血雨”或将先行一步,不久后将开始一轮大洗牌。“从10到100再到10”,究竟哪些企业可以存活下来,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成为金字塔尖的胜者?先从派系着手分析。
据高工机器人的整理,人形机器人“池内”玩家大致可以分为5大派系:元老级厂商、初创型公司、车企&手机&家电等跨界玩家、算法算力软件公司、“原生”机器人研发派,入局方式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直接抢滩,即开设人形机器人业务、成立人形机器人子公司;二,间接入局,投资入股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公司、合作研发相关技术及产品。
本文主要针对上述各派系的优势与可能存在的局限与隐患进行探讨,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观察、观点与思考。
元老级厂商
技术沉淀+经验积累+市场地位
代表企业:波士顿动力、Engineered Arts、优必选、乐聚机器人、钢铁侠科技、伟景机器人等
相对而言,国外的厂商较早开启人形机器人产品研发,国内厂商普遍较年轻。但无论是上世纪创立的国外厂商,还是本世纪创立的国内厂商,作为元老级厂商都在技术沉淀、经验积累和市场地位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
例如波士顿动力,从1992年开始人形机器人产品研发,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研发经验和应用积累,其人形机器人产品已能够完成“跑酷”、“翻跟头”等高难度高灵活度动作。
元老级企业在长时间发展中经过了技术路线、实际应用等多次、多类型的拓荒与试错。相对而言,它们可以从中总结出更加丰富、真实且具体的经验。这些经验背后是大量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都是极其宝贵的。
再比如优必选,作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它天然自带光环。除了技术沉淀和经验积累之外,优必选在市场地位、融资实力、抗风险能力方面都相对更加有优势。
几经股价“暴涨”,优必选的市值已经超过900亿元人民币(2024年3月19日数据)。市值高一方面有助于优必选提升市场知名度,以便获得更多的信任与支持,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上市后相对可以更加容易获取融资,以及提升抗风险能力。
与优势相对的,元老级人形机器人厂商存在的局限与隐患也比较明显:首先,长期钻研研发,而未找到成熟的批量化、商业化落地场景,企业普遍长期处于“烧钱”状态,营收与利润成为大问题。其次,“时间线”拉得越长,企业越容易出现创新和开拓精神淡化,技术方向及经营管理固化等问题。
车企、手机及家电等跨界玩家
资金链+应用场景+经验复制
代表企业:特斯拉、宝马、奔驰、小鹏、蔚来、丰田、小米、三星、海尔、戴森等
作为机器人产业链下游终端,车企、手机、家电等企业对机器人本就是刚需。这类跨界玩家研发人形机器人天然自带诸多优势。
以车企为例,一方面,人形机器人研发是一场持久战,需要良性且强大的资金链。若车企发展稳健,则能够为人形机器人研发提供大量且长期稳定的资金,以供技术研发不断试错与改进。
另一方面,车企作为机器人产业链的下游终端,自带应用场景。当车企的人形机器人产品一代研发出来,就可以立即在产线中进行测试试验。
且车企产线一线人员在应用过程中可及时反馈问题,并与人形机器人研发人员进行探讨,寻找迭代的方向,以及落地可能性更高的具体应用场景。二者之间节省了较多沟通与测试成本,同时也避免了一些其他派系企业可能存在的“鸿沟”。
除此之外,车企的部分研发与生产经验、资源能够复刻在人形机器人中,为人形机器人产品研发“避坑”。尤其是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这类企业在软件与硬件开发上兼具开发优势,对于软硬件同样重要的人形机器人开发而言是一大优势。
以特斯拉为例,2021年8月,马斯克在首届AI Day上发布了Tesla Bot计划。仅过去两年多,2023年12月,特斯拉就已经完成了产品迭代,发布了Optimus-Gen 2,相较于上一代,该产品在多项设计与性能上进行了升级,步行速度提升了30%,重量减轻了,平衡感与控制能力得到加强,能够完成深蹲动作,其手部也可以完成更加精细的抓取操作。
但隔行如隔山,跨界玩家总归是需要经受跨界带来的多方面考验的,同时也需要有足够坚定的决心,否则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存在随时退出“游戏”的可能性。尤其是对于“新势力”以及处于行业波动阶段的企业而言,若自身发展出现问题,无法保证经营的健康与可持续性,就更没法稳定地保障在人形机器人这一新赛道的发展了。
初创型公司
创新能力+吸金能力
代表企业:Figure AI、Sanctuary AI、Apptronik、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星动纪元、追觅科技、银河通用机器人、开普勒机器人、熵洛智能、傅利叶智能、逐际动力、MagicLab、1X Technologies、Agility Robotics、加速进化等
人形机器人初创型公司又可以分为两类:院校及研究所孵化出身、科技巨头企业出身。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初创型公司在创新能力和吸金能力上普遍存在优势。
依靠院校或研究所中的科研成果孵化创业,一方面自带相对先进的技术优势,另一方面“新鲜血液”在创新研发上相对更加敢于尝试,敢于质疑以往的传统技术路线及方案。且某种程度上来说,有了前人的铺路,初创型企业可以借鉴的试错范本更多,减少了走弯路的可能性。
无论是院校及研究所孵化出身,还是科技巨头出身,都具备一定的获取融资的优势。站在风口之上,初创型公司的团队背景、技术先进性与创新性等都是其获取融资的利器。初创型企业的亿元级融资案例屡见不鲜。
就在2024年1月,星动纪元宣布完成天使轮超亿元融资;同月,1X Technologi宣布完成1亿美元B轮融资。2024年2月底,美国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Figure AI宣布获得了6.75亿美元的融资;同月,宇树科技宣布完成B2轮近10亿元人民币融资。诸如此类的大额融资案例数不胜数。
大额融资的背后,企业同样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既有研发上的,也有变现上的。能否“拿得住”这笔巨款,并在被压缩的时间内做出让人信服的成果,这些压力稍有不慎就会成为压垮初创型企业的大山。除此之外,技术出身的创始团队在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方面积累相对较少,是企业发展存在的隐患之一。
算法算力软件公司
AI+智能化
代表企业:科大讯飞、达闼机器人、洛必德等
算法算力软件企业最显著的优势体现在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上,“智能”也正是当前人形机器人所欠缺的,以及其落地应用的必备条件。此前高工移动机器人在调研中获悉,人工智能目前主要在人机交互、视觉检测、具身智能三个方面对机器人发挥加持作用。
具体来看,在人机交互方面,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现场工作人员能直接用自然语言,让大模型生成代码操控机器人,因此与机器人的交互能够实现低代码,甚至无代码的人机协作。
在视觉检测方面,相比目前普遍运用的技术,机器人在例如强光等室内外复杂场景下,识别周边环境以及避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具身智能方面,机器人作为一个多传感的集成设备,能够同时通过视觉、触觉等方式获取信息,因此在视觉识别出某个原料后,就能根据材质调整夹取的力度或者加工的动作。
综上来看,由算力算法软件企业来完成人形机器人研发,能够有更大的智能化想象空间。但同时这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场“软跨硬”的考验,既要将算力算法软件优势应用于研发中,又要拓展硬件研发的能力。
“原生”机器人研发派
本体研发+应用经验
代表厂商:大象机器人、遨博、福德机器人、博实股份、均普智能等
当前已有不少工业机器人本体研发企业,以及有大量工业机器人应用经验的集成商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2024年2月,福德机器人自主研发制造的人形机器人正式开启预售。该人形机器人身高约160cm,体重约43kg,全身71个自由度,其负载能力可达100kg,最大行走速度超过10km/h。
2024年3月16日,在2024年第九届遨博智能科技合作伙伴大会上,遨博董事长魏洪兴表示:“2023年,遨博智能在新产品、新系统、新工艺方面均有突破,同时积极参与人形机器人的投资与建设。”
2023年8月24日,均普智能在2023年半年度报告中首次透露了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规划和布局:考虑到未来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空间巨大,公司会持续积极研究探索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业务机会。
2023年8月18日,博实股份发布公告称,博实股份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设立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原理样机产业化研发项目,并在未来共同推进相关技术成果和产品的产业化。
这类“原生”机器人研发派具备多年的研发经验,以及成功的产线实际应用案例,在人形机器人研发及应用方面都有可参考及复制的经验。
除此之外,还有一批正在默默研发,或已“安静”入局的多领域企业,它们暂时未公开人形机器人的布局计划及进展。
鹿死谁手尚未可知,拭目以待,把一切交给时间。
审核编辑:黄飞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