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探讨如何在雪崩工作条件下评估 SiC MOSFET 的鲁棒性。MOSFET 功率变换器,特别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功率变换器,需要能够耐受一定的工作条件。如果器件在续流导通期间出现失效或栅极驱动命令信号错误,就会致使变换器功率开关管在雪崩条件下工作。因此,本文通过vwin 雪崩事件,进行非钳位感性负载开关测试,并使用不同的 SiC MOSFET 器件,按照不同的测试条件,评估技术的失效能量和鲁棒性。
引语
能效和可靠性是所有电子功率变换器必备的主要特性。在与人类社会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应用领域,例如,交通、工业、能源转换等,标准硅基功率开关管已被 SiC MOSFET 取代,因为 SiC MOSFET 在电流密度 / 芯片面积、击穿电压、开关频率、工作温度方面表现更出色,可缩减功率变换器的体积和尺寸,同时提高能效[1],[2]。
采用最新一代 SiC MOSFET 设计功率变换器应该认真考虑器件的可靠性和鲁棒性,避免让异常失效现象破坏系统的整体安全性[3],[4]。短路和雪崩是可能导致电源转换器开关管严重失效的异常事件[5] [6]。
短路事件可能是错误和失控的工作条件引起的,例如,器件开关顺序命令出错。当漏源电压 VDS 超过击穿电压额定值时,会发生雪崩事件[7]。
对于 dvDS/dt 和 diD/dt 变化率很高的应用,在开关瞬变期间,VDS 可能会超过击穿电压额定值。高瞬变率结合变换器布局固有的寄生电感,将会产生电压尖峰,在极端情况下,导致雪崩事件发生[7],[14],[16]。SiC MOSFET 可能会出现这些工作条件,分立器件的 dvDS/dt 可能轻松超过 100V/ns,diD/dt 超过 10A/ns [1],[21]。
另一方面,电机功率变换器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点,例如,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逆变器、工业伺服电机等,这些应用的负载具有典型的电感特性,要求功率开关还必须兼备续流二极管的功能[18]。因此,在二极管关断时,其余器件将传导负载电流,进行非钳位感性负载开关 UIS 操作,工作于雪崩状态是无法避免的[13]。在这种雪崩期间,除过电压非常高之外,高耗散能量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因为器件必须耐受异常的电压和电流值。
采用失效检测算法和保护系统,配合同样基于“可靠性”标准的变换器设计方法,是很有必要的[20]。但是,除了安全保护和最佳设计规则外,功率开关管还必须强健结实,即具有“鲁棒性”,才能耐受某种程度的异常工作条件,因为即便超快速检测算法和保护系统也无法立即发挥作用[19]。SiC MOSFET 的雪崩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专题,由于该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因此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7]-[13]。
本文的目的是分析 SiC MOSFET 在雪崩工作条件下的鲁棒性。为了验证鲁棒性分析结果,我们做了许多实验。最后,我们介绍了器件在不同的 UIS 测试条件下的鲁棒性。
雪崩事件
通常来说,雪崩事件只有在器件达到击穿电压时才会发生。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凡是设置或要求高开关频率的应用都会发生这种现象。
以基于半桥转换器的应用为例,让我们详细解释一下雪崩现象。
图 1(a)是一个简化的半桥转换器电路原理图,电路中有两个 SiC MOSFET 开关管,分别用 QH 和 QL 表示,除开关管外,还有一个感性负载;图 1(b)是上面电路的等效电路图,最重要的部分是主要寄生元件,特别是代表电源回路等效寄生电感的 LDH,LSH,LDL 和 LSL,电源回路是指连接+ DC 电路(VDD)与 QH 漏极,QH 源极至 QL 漏极,QL 源极至 -DC 电路的电源轨。此外,LGH,LGL 是 QH 和 QL 的栅极 - 源极路径信号回路的等效寄生电感。考虑到 HiP247 封装分立器件有三或四个引线,上面的寄生电感中包含 SiC MOSFET 焊线和引线的寄生电感,详细信息参见[15],[16]。同样重要的是,还要考虑 SiC MOSFET 的寄生电容 CGS,CDS 和 CGD,这些参数是漏极 - 源极电压 VDS 的函数[21]。
不难理解在下面两个案例的极端工作条件期间产生的电压尖峰:
1)有源器件导通,无源器件的体二极管关断
2)有源器件关断,无源器件的体二极管导通
用 1200V,25mΩ,HIP247-4L 封装的 SiC MOSFET 分立器件,按照图 1 的方案做实验测试,描述瞬变在什么情况下被定义为极端工作条件。为简单起见,将 QL 视为有源器件,它由适合的栅极驱动器电路控制;QH 是无源器件,用作续流二极管,并且通常在相关终端施加 -5V 的恒定负栅极 - 源极电压。
图 1:半桥转换器桥臂:(a)简化框图,(b)包括主要寄生元件的等效电路。
通过分析图 2 的实验结果,可以知晓案例 1)的极端工作条件。
图 2:在 850V, 130A,QH 体二极管关断时,VGS, ID 和 VDS 的典型波形。
本节重点介绍在 QL 导通时 QH 体二极管的“反向恢复”过程。测试条件是 175°C,VDD=850V, ID=130A。SiC MOSFET 的反向恢复过程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许多人都在研究这种现象[17],[18]。软恢复和硬恢复模式受载流子寿命、掺杂分布、裸片面积等因素影响。从应用角度来看,反向恢复特性主要与正向电流大小 ID 及其变化率 diD/dt 和 工作温度有关。图 2 显示了变化速率 12A/ns 的 ID 引起的 QH 体二极管硬恢复特性。由于结耗尽非常快,漏极 - 源极电压 VDS 以最快的速度上升。在 diD/dt 和 dirr/dt 与寄生电感的综合作用下,尖峰电压现象严重,并且在 VDS 波形上看到振荡行为。另外,VGS 波形出现明显振荡,应钳制该电压,以避免杂散导通[16]。
快速恢复用于描述恢复的效果,概念定义详见文献[17]。
通过优化转换器电路板布局,将寄生电感降至非常低,可以限制在电流变化率非常高的关断期间产生的电压尖峰,从而最大程度地利用 SiC MOSFET 的性能。
图 3 的实验测试结果解释了案例 2)的极端工作条件。图中所示是在室温(25°C),850V,130A 条件下 QL“关断”时的相关参数波形。因为器件采用 HIP247-4L 封装,3.3Ω的栅极电阻 Rg 加快了关断瞬变,并且 VDS 的峰值非常高(约 1550V)。
图 3:在 850V, 130A 条件下关断 QL,VGS, ID, VDS 和 Poff 的典型波形。
通过进一步降低 Rg 阻值提高关断速度,将会引发雪崩事件,不过,在本实验报告中没有达到雪崩状态。
但是,除极端工作条件外,元器件失效也会导致雪崩事件[4]。
以前文提到的图 1 半桥转换器为例,当 QH 续流二极管失效,致使器件关断时,负载电流必须在关断瞬变期间流经互补器件 QL,这个过程被称为非钳位感性负载开关 UIS。在这个事件期间,器件必须承受某种程度的能量,直到达到 QL 击穿极限值为止。
这种失效机制与临界温度和热量产生有关。SiC MOSFET 没有硅基器件上发现的其它失效模式,例如,BJT 闩锁[10]。在 UIS 条件下的雪崩能量测试结果被用于定义 SiC MOSFET 的鲁棒性。
图 4(a)和图 4(b)是 SiC MOSFET 的 UIS 测试结果。这些测试是在图 1 无 QH 的配置中做的,测试条件是 VDD=100V, VGS=-5/18V, RGL=4,7Ω, L=50H, Tc=25°C,下一章详细解释这样选择的原因。
图 4(a)所示是前三次脉冲测试。QL 正在传导电流,在第一个脉冲时关断,如图中蓝色的 VGS,VDS 和 ID 的波形所示,有过电压产生,VDS 略低于 1500V,但器件没有雪崩。在增加脉冲周期后,如图中绿色波形所示,电流 ID 达到 5A,器件开始承受雪崩电压。再重复做一次 UIS 测试,如黑色波形所示,电流值变大,但由于负载电感器较小,直到电流值非常大时才达到失效能量。
图 4:UIS 实验,(a)雪崩过程开始时的波形;(b)施加最后两个脉冲时的波形。
图 4(b)所示是最后一种情况的测试结果。蓝色波形是在一系列单脉冲后,器件失效前倒数第二个脉冲产生的波形,从图中可以看到,器件能够处理关断瞬变,耐受根据下面的雪崩能量公式(1)算出的约 0,7J 雪崩能量,最大漏极电流为 170A,雪崩电压平均值为 1668V。
红色波形是在施加最后一个脉冲获得的失效波形,这时器件不再能够耐受雪崩能量,并且在 t *时刻发生失效,漏极电流开始骤然增加。
鲁棒性评估和雪崩测试
我们用三组 1200V SiC MOSFE 做了 UIS 测试,表 1 列出了这三组器件的主要数据。
5(a)所示是测试等效电路图,5(b)所示是相关实验装置。QL 是待测器件(DUT),测试目标是分析 DUT 的关断特性。
表 1:SiC MOSFET 规格
图 5:UIS 实验装置: (a)等效电路, (b) 实验台
设置 A,B,C 三种测试条件;施加周期递增的单脉冲序列,直到待测器件失效为止。
VDD=100V, VGS=-5/18V
A.vs RGL=4,7Ω, 10Ω, 47Ω, at L=50uH, Tc=25°C
B.vs L=50uH, 1mH, at RGL=4,7Ω, Tc=25°C
C.vs Tc=25°C, 90°C, 200°C, at L=50uH, RGL=4,7Ω
为了便于统计,从 D1,D2 和 D3 三组器件中分别抽出五个样品,按照每种测试条件各做一次 UIS 实验,测量和计算失效电流和失效能量,参见图 6,图 7 和图 8。
图 6(a)所示是从 SiC MOSFET D3 中抽出的一个典型器件,按照测试条件“A”做 UIS 测试的 VDS 和 ID 失效波形。
图 6:UIS 对 RG 最终测试结果:(a) 一个 D3 样品的 VDS 和 ID 典型值;(b)平均失效能量 EAV。
为了清楚起见,只给出了 RG =4.7Ω和 47Ω两种情况的波形。我们观察到,失效电流不受 RGL 的影响。图 6(b)显示了 D1,D2 和 D3 三组的平均 EAV。
注意到 EAV 失效能量略有降低,可忽略不计,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 UIS 测试条件下,这些 SiC MOSFET 的鲁棒性与 RG 无关。
图 7(a)和(b)所示是按照测试条件 B,在 L=50H 和 1mH 时,各做一次 UIS 测试的失效波形,为简单起见,只从 SiC MOSFET D3 中抽取一个典型样品做实验。
在提高负载电感后,电感器储存的能量增加,因此,失效电流减小。
图 7:UIS 对 L 最终测试结果 (a) 在 L=50H 时, D3 样品的 VDS 和 ID 典型值 (b)在 L=1mH 时, D3 样品的 VDS 和 ID 典型值 (c) 平均失效能量 EAV.
图 7(c)显示了 D1,D2 和 D3 的平均 EAV 与 L 的关系,可以观察到,器件 D3 的失效能量 EAV 随着负载电感提高而显著提高,而 D1 和 D2 的 EAV 则略有增加。通过分析图 8 可以发现这种行为特性的原因。图 8 是根据等式(2)计算出来的结温 Tj 的分布图:
Tj=T0+PAVZth(2)
其中:T0 是起始温度,PAV 是平均脉冲功率,Zth 是芯片封装热阻,本次实验用的是不带散热器的 TO247-3L 封装。
电感器储存能量的大小与电感值有关,储存能量将被施加到裸片上,转换成热能被耗散掉。
如图 7(a)所示,低电感值会导致非常大的热瞬变,这是因为电流在几微秒内就达到了非常高的数值,如图 7(a)所示,因此,结温在 UIS 期间上升非常快,但裸片没有够的时间散掉热量。相反,在高电感值的情况下,电流值较低,如图 7(b)所示,并且裸片有足够的时间散掉热量,因此,温度上升平稳。
这个实验结果解释了为什么被测器件 D3 的 EAV 随负载电感提高而显着增加的原因,另外,它的裸片面积比 SiC MOSFET D1 和 D2 都大。
图 8:典型 D3 器件的估算结温 Tj 对 L 曲线图。
最后,在图 9 中报告了测试条件 C 的 UIS 测试结果,测试条件 C 是封装温度的函数,用热电偶测量封装温度数值。
图 9(a)所示是 D3 在 Tc=25°C,90℃和 200℃三个不同温度时的 VDS 和 ID 波形。不出所料,D1,D2 和 D3 三条线的趋势相似,工作温度越高,引起器件失效的 EAV 就越低,图 9(b)。
图 9:UIS 对 Tc 的最终测试结果;(a)D3 样品在不同的 Tc 时的 VDS 和 ID 典型值;(b)平均失效能量 EAV 对 TC 曲线
结论
本文探讨了在 SiC MOSFET 应用中需要考虑的可能致使功率器件处于雪崩状态的工作条件。为了评估 SiC MOSFET 的鲁棒性,本文通过实验测试评估了雪崩能量,最后还用三款特性不同的 SiC MOSFET 做对比测试,定义导致器件失效的最大雪崩能量。雪崩能量与芯片面积成正比,并且是栅极电阻、负载电感和外壳温度的函数。
这种在分立器件上进行的雪崩耐量分析,引起使用电源模块开发应用的设计人员的高度关注,因为电源模块是由许多并联芯片组成,这些芯片的鲁棒性需要高度一致,必须进行专门的测试分析。此外,对于特定的应用,例如,汽车应用,评估雪崩条件下的鲁棒性,可以考虑使用单脉冲雪崩测试和重复雪崩测试方法。这是一个重点课题,将是近期评估活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F. Wang and Z. Zhang “Overview of Silicon Carbide Technology: Device, Converter, System, and Application,” Power Electr. And Appl. Trans on. CPSS, vol. 1, no. 1, pp. 13-32, December 2016.
[2]S. Ji, Z. Zhang, F. F. Wang “Overview of High Voltage SiC Power Semiconductor Device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CES Trans. On Elec. Machines and Systems, vol. 1, no. 3, Sept. 2017, pp.:254-264.
[3]B. Wang, J. Cai, X.Du and L. Zhou “Review of Power Semiconductor Device Reliability for Power Converters,” CPSS Trans. On Pow. Elect. and Appl. Vol.2, no.2, pp. 101-117, June2017.
[4]A. Hanif, Y. Yu, D. DeVoto and F.Khan “A Comprehensive Review Toward the State-of-the-Art in Failure and Lifetime Predictions of Power Electronic Devices,” IEEE Trans. On Pow. Elect. vol.34, no.5, pp. 4729- 4746May2019.
[5]B. Mirafzal “Survey of Fault-Tolerance Techniques for Three-Phase Voltage Source Inverters,” IEEE Trans. on Ind. Elec. Vol.61, no.10, pp. 5192-5202, Oct.2014.
[6]F. Richardeau, P. Baudesson, T. A. Meynard “Failures-Tolerance and Remedial Strategies of a PWM Multicell Inverter,” IEEE Trans. Power Elec., vol. 17, no. 6, pp 905-912, Nov.2002.
[7]A. Fayyaz, G. Romano, J. Urresti, M. Riccio, A. Castellazzi, A. Irace, and N. Wright,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Avalanche Breakdown Robustness of Silicon Carbide Power MOSFETs”, Energies, vol. 10, no. 4, pp. 452-466, 2017.
[8]M. D. Kelley, B. N. Pushpakaran and Stephen B. Bayne “Single-Pulse Avalanche Mode Robustness of Commercial 1200 V/80 mΩ SiC MOSFETs,” IEEE Trans. On Pow. Elec. Vol. 32, no.8, pp. 6405-6415, Aug. 2017.
[9]I. Dchar, M. Zolkos, C. Buttay, H. Morel “Robustness of SiC MOSFET under Avalanche Conditions”, 2017 IEEE Applied Power Electronics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 (APEC)
[10]N. Ren, H. Hu, K. L. Wang, Z. Zuo, R. Li, K. Sheng “Investigation on Single Pulse Avalanche Failure of 900V SiC MOSFETs” Int. Symp. On Power Semic. Dev. & ICs, May 13-17, 2018.
[11]J. Wei, S. Liu, S. Li, J. Fang, T. Li, and W. Sun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s on Degradations of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for SiC Power MOSFETs under Repetitive Avalanche Shocks,” IEEE Trans. on Power Elec. Vol.: 34, no: 3, pp. 2748– 2757, March 2019
[12]J. Hu, O. Alatise, J. Angel Ortiz Gonzalez, R. Bonyadi, P. Alexakis, L. Ran and P. Mawby “Robustness and Balancing of Parallel-Connected Power Devices: SiC Versus CoolMOS,” IEEE Trans. On Ind. Elec. Vol. 63, no.4, pp.2092-2102 April 2016.
[13]M. Nawaz “Evaluation of SiC MOSFET power modules under unclamped inductive switching test environment”, Journal of Microelec. Reliability, vol. 63, pp. 97-103, 2016.
[14]H. Chen, D. Divan “High Speed Switching Issues of High Power Rated Silicon-Carbide Devices and the Mitigation Methods” 2015 ECCE, pp.2254-2260.
[15]M. Pulvirenti, L. Salvo, G. Scelba, A.G. Sciacca, M. Nania, G. Scarcella, M. Cacciato, “Characterization and Modeling of SiC MOSFETs Turn On in a Half Bridge Converter” 2019 IEEE En. Conv. Cong. and Expo. (ECCE2019)。
[16]M. Pulvirenti, G. Monotoro, M. Nania, R. Scollo, G. Scelba, M. Cacciato, G. Scarcella, L. Salvo “Analysis of Transient Gate-Source OverVoltages in Silicon Carbide MOSFET Power Devices” 2018 IEEE En. Conv. Cong. and Expo. (ECCE2018)。
[17]J. Mari, F. Carastro, M.-J. Kell, P. Losee, T. Zoels “Diode snappiness from a user’s perspective” 2015, 17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Power Electronics and Applications (EPE‘15 ECCE-Europe)。
[18]R. Wu, F. Blaabjerg, H. Wang, M. Liserre, “Overview of catastrophic failures of freewheeling diodes in power electronic circuits”, Microelectronics Reliability, vol. 53, no.9-11, 2013, pp.:1788-1792.
[19]Y. Shi, R. Xie, L. Wang, Y. Shi, and H. Li, “Switching Characterization and Short-Circuit Protection of 1200V SiC MOSFET T-Type Module in PV Inverter Application”, IEEE Trans. on Ind. Electron., to be published.
[20]R. Katebi, J.He, N. Weise “An Advanced Three-Level Active Neutral-Point-Clamped Converter With Improved Fault-Tolerant Capabilities,” IEEE Trans. On Power Elect., vol. 33, no.8, pp. 6897-6909, Aug. 2018.
[21]https://www.st.com/resource/en/datasheet/scth90n65g2v-7.pdf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