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子成立六年,历程艰辛,在2016年公司融资最困难的时期,曾多次传出“融资不利”、“破产”的传闻。如今,罗永浩和锤子科技再次深陷新的危机。
情怀能够卖钱吗?当然可以,但是不会是长久之计;持续亏损,融资受困,销售不理想,重压之下,锤子还在与时间抢跑。尽管锤子科技于10月16日发布了官方声明否认传闻,并称正在进行三地技术团队的“整合”。但有媒体报道显示,锤子成都办公楼已出现严重空置,近百员工疑遭遣散。
截至今年三季度,锤子科技利润总额显示亏损一个亿。
多位手机业内人士均表示,锤子内部调整、经营状况陷入危机,“这个结果毫不意外”。
一位手机产业链人士表示,圈内人大多都十分认可锤子的手机产品,但市场是无情的。“当年追随小米模式的创业者相继死掉,老罗能撑到今天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10月15日深夜,有微博网友爆料表示锤子科技成都公司其中一处办公地点解散,随后这个消息在网络上不断蔓延。次日下午,《财经》一篇报道指出,从接近锤子科技人士得知,锤子科技COO吴德周也计划离开,此外锤子上海分公司也将面临解散的局面。
随后锤子科技很快发布了官方声明,表示此次涉及成都分公司的人员变动是“对北京、深圳和成都三地的技术人员进行整合”,此外,“公司成都总部的职能依旧保持不变,目前公司经营状况良好,各项业务正常开展。”
吴德周和罗永浩本人也在微博上对《财经》的报道予以否认。罗永浩还格外指出,“做企业的必修课是去报复心,即便隔三差五被无聊记者搞出各种不必要的麻烦,即便传谣的记者和媒体从不道歉,从不澄清。”
锤子科技在成都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位锤子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成都总部目前运转良好,并没有网传出现的全撤的情况,其中销售部门和服务中心也都还在正常工作当中。此外,也有锤子员工和界面新闻记者表示,针对网传的TNT部门被裁的事情,TNT部门这几天都有在密集接触,讨论产品,并不存在TNT部门解散的情况。
10月16日下午15点左右,界面新闻特派记者前往位于成都市猛追湾世茂大厦的锤子科技成都总部办公室。该大厦15层都属于锤子科技,约2000㎡。
根据成都当地媒体在今年8月份的统计,锤子科技总部西迁成都以来,共解决当地就业人员总量208人,其中包括管理人员4人、研发人员98人、营销人员2人、客服人员95人、运营支持人员9人。
目前看来,实际办公人数和登记在册的员工人数具有一定偏差。此次“对北京、深圳和成都三地的技术人员进行整合”的具体人数,锤子科技并没有给出准确的答复。
锤子科技和成都政府的结缘,是从2017年8月的6亿元人民币投资开始,那也是截至目前锤子科技公布的最近的一次融资。
在此次融资之前,锤子科技多次面临资金困难的关键时刻。2016年9月,锤子科技投资方成都尼毕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份招股书显示,该年上半年锤子科技亏损1.92亿元,2015年全年亏损4.62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9%。
直到吴德周加入后,参与发布的Smartisan M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和销售反馈,此后,锤子科技短暂地渡过了资金危机,16年底完成约3亿元融资,但也仅仅是老股东进行的新一轮定增投资。
3亿元资金对于一个处于重资产行业手机厂商来说不算是一笔大钱。更何况,罗永浩的梦想也绝不仅仅止步于一款看起来像过渡产品的Smartisan M。
直到他们遇到了成都政府。2017年8月成都政府设立了1000亿元的成都发展基金,设立20亿元的“四板基金”、10亿元以上的金融科技产业创业投资基金,鼓励发展金融科技产业。引入更多的科技创新企业,能够激发成都的新血液和促进当地就业。
可以说,成都政府找到锤子科技,是双方需求的结合。
根据当时罗永浩对外透露的信息,成都政府的6亿元有一半是股权融资,另一半是债权融资,此外加上罗永浩从其他私募基金渠道募得的资金,一共有十亿元人民币。
债权融资是企业通过借钱的方式进行融资,债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企业首先要承担资金的利息,另外在借款到期后要向债权人偿还资金的本金,换句话说也就是贷款的一种形式。
一位金融行业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一般债权融资倾向于在商业模式稳定且亏损少、毛利高的创业公司,抑或是现金流稳定公司,以及部分连续创业者,主要考虑原因在于这一类创业者的偿还能力较好。
但目前来看,锤子科技似乎和以上任何一项都不太符合。每研发和下料一款新的手机都需要重资投入,此外TNT的研发和生产也意味着巨大资金的消耗。
拿到成都政府的六亿融资后,锤子科技首先的动作是,将总部迁往成都,此外还注册了三家公司,分别为成都锤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野望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畅呼吸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紧接着在次年五月,锤子科技发布了一款较有争议性的产品TNT,这款产品一直处于生产过程中,至今未交付。而COO吴德周之前的承诺是在今年十月份交付。
但另一方面,根据天眼查信息,成都野望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在今年9月还在进行人员招聘,主要是针对客服、信息审核、工程研发等部门。
今年的8月份,锤子科技COO吴德周还代表成都野望数码科技在成都进行了运营情况的通报会,当时吴德周表示,锤子科技的2017年销售额在成都政府的支持下,增长了164%。
根据《财经》报道,成都政府对锤子科技的表现并不满意,并施加了一定压力。看起来,这个表述和吴德周对成都政府所陈述的存在一定差异。
当时成都政府投资锤子科技还引起了广泛的舆论注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资投资人士表示,当时这笔投资在行业内并不被看好。
成都政府的压力,锤子科技是否能够承受得住,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今年3月曾传出锤子科技将360手机合并,但最后该合并不了了之。
界面新闻记者从接近此次合并谈判的核心人士处得知,该合并也是成都政府有意促成的。但最终由于周鸿祎和罗永浩在合并后公司的实际控制权上存在争议,最终并没有继续下去。“罗永浩并不希望放弃控制权,他只想从中得到更多的资金把锤子做下去”,该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从创办锤子科技以来,负面新闻一直挑动着锤子科技和罗永浩的每一根神经。Smartisan T1的供应链问题、次年的资金运转问题、摩托罗拉系出走和华为系的加入的人事变动、以及如今的业务整合问题。
一位锤子内部员工表示,对于这些大事件的负面新闻已经习以为常,“什么大风大浪没有见过”,对方说道,公司在正常运营过程中总会遇到变数,如何调整转危为安才是关键。
就在两个月前,罗永浩刚刚在坚果Pro 2s的发布会上宣布锤子科技的年度产品线计划,分为正常、激进、稳健和没人相信四个类型。其中“正常”产品线已经发布了坚果R1、“激进”产品线发布了TNT,八月份发布的是相对稳健的产品坚果Pro 2s。按计划,在10月左右,还会发布一款“没人相信”的产品。
目前这款新品到底筹划的如何还不得而知,但如何让大家相信成都总部没事,相信锤子科技还能化险为夷,罗永浩恐怕得先解决这件事了。
盘点锤子和老罗的情怀故事到底失利在何处?
那么,锤子和老罗的悲情故事,到底失利在何处?
融资焦虑
手机行业本就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销量支撑,结局可想而知。
启信宝数据显示,锤子科技成立六年来,总共完成了 6 次大规模融资,其所吸引的资本非常有限。
锤子历史上6次融资(数据来源:启信宝)
锤子科技成立之初,由于创始人罗永浩的自带流量属性,一时间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度;2012年初期天使轮融资,便得到了陌陌创始人唐岩的个人投资1000万,估值达到5000万。
2013 年 5 月,获7000万元 A 轮融资,来自陌陌、和君资本和紫辉创投。彼时的锤子科技,产品只有 Smartisan OS 这个尚不成熟的基于安卓深度定制的系统。
2014 年 4 月,锤子科技获得来自金石投资、海通创意资本、紫辉创投和和君资本的1.8亿元B轮融资。同年5月,锤子科技发布了第一款智能手机 Smartisan T1。
Smartisan T1 的问世像是一场绚烂的烟火,对于整个智能手机行业来说,市场和用户对它的关注稍纵即逝,再加上这款产品本身的良品率低,产能和售后都跟不上,不仅产品的市场表现低靡,也让锤子科技的下一轮融资更加迫切。
2015年6月,上市公司四川迅游科技对锤子科技投资3000万元;同年7月,苏宁易购出资 5000 万元认购锤子科技1.89%股权;
2015年当年,再加上来自金石投资、久亦投资、抱团科技、和合鲸资本的投资,跌跌撞撞也算是完成了亿元级别 C 轮融资。按照出资比例计算,当时锤子科技估值约26亿元。
亿元级的融资,对于做手机而言实在杯水车薪,但至少让锤子前期规划的产品得以问世;当年12月,不断“跳票”的旗舰机 Smartisan T2 问世,只是由于自身运营状态等原因,让 Smartisan T2 的产品力明显落后于市场上的竞争对手。
随着产品线的推进,锤子科技团队也在逐步扩张。2016年年中,罗永浩挖来曾在华为负责供应链的资深专家吴德周,重新组建了研发团队。
新的产品规划、新的顶级研发团队,都指向一件事:融资。
但此后的两年,锤子科技在传闻中无数次“被收购”。罗永浩在融资最艰难的2016年,曾将股份质押给阿里巴巴以获取贷款(但最终谈判失败),也曾先后接洽潜在收购方。除媒体公开报道小米、阿里巴巴、360等公司,据钛媒体了解,中国一线ODM厂商天珑,也曾与锤子接洽过收购事宜,但不了了之。
锤子科技的发展,时刻伴随着融资焦虑。其最近一轮融资停顿在2017年8月的“成都10亿”,焦虑却并未因此缓解。
“10亿融资”没能救老罗
“成都10亿”,出现在锤子科技在最缺钱的时候。这笔融资能否让锤子摆脱困境,当时业内人士都捏了一把汗。
坚果Pro,也诞生在“成都10亿”的曙光之后。
坚果Pro,在业内评价极高。作为吴德周入职后主导整个产品周期的第一款产品,它也被认为是让锤子“起死回生”的关键产品,曾创造了锤子科技产品有史以来最好的销量。
据业内人士透露,锤子坚果 Pro 的总销量约 100 万台。如果替老罗算一笔账:100万台的销量,按照平均每台1000元的物料成本,锤子这条产品线投入的备料资金至少是几亿量级,再加上成都公司团队扩大,经营成本增加,“成都10亿”的融资规模,显得捉襟见肘。
坚果Pro系列所取得的成绩,再加上这一轮融资,虽然没有让锤子迅速走出阴霾,但至少为它迎来了喘息的机会。此后,锤子开始有了正常手机厂商该有的产品节奏,今年又陆续发布了坚果3、坚果R1、坚果Pro2S,并将品牌名正式改为坚果。
看似完善的手机产品矩阵,让外界原以为锤子会按部就班的稳扎稳打,谁料到,在那场“锤子科技有史以来最重磅的发布会”上,又宣布了一款被罗永浩称之为革命性新品的坚果 TNT 工作站。
TNT却成为锤子有史以来来争议最大的产品,一时间网络上负面评价高达90%以上,锤子再次陷入舆论的风暴中。
这一对标微软、足够大胆的产品,被认为是罗永浩为自己公司完成融资的最后一把努力。在发布会过去5个月之后,TNT这款定价过万的产品一直没有出货。据《财经》报道,截止今年5月,锤子账上的可用现金仅剩5000万人民币。
经历了坚果Pro系列的短暂销量增长,锤子获得了有史以来最好的现金流,但锤子却选择拿这个救命钱来做一款尚未被市场验证的产品,其中的风险是任何一家投资机构都不愿意见到的。
销售量“命门”
决定一家手机厂商的成败,产品或许只能占到50%,围绕产品线而打造的供应链、渠道管理、营销手段都缺一不可,对于成熟企业来说更重要的就是做好这些环节的整合,才能达到某种让企业活下去的商业平衡。
在竞争惨烈的手机行业,“只靠好产品”无法打仗。
如果说早期的锤子科技和罗永浩和团队,是在供应链上吃了亏;那么,即便在引入供应链团队后的粗放式发展,让锤子忽视了很多原本重要的问题。
锤子的命门,就是在手机制造业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供应链管理和质量管理上,出了问题,这对于资金密集型企业来说简直是致命的。
吴德周的加入、坚果系列产品的短暂成功,很能说明问题。坚果的出现,曾给在理想主义道路上狂奔且不计后果的罗永浩和锤子科技吃下了一颗“理性”的药丸,但无奈,一款产品的成功,没能力挽狂澜。
此后爆出的产品质量问题都指向一个事实:锤子,距离一个成熟的手机厂商很远。
产品问题会直接反应到用户评价,用户失去信心,没有销量,就会导致现金流不足以维系后期的研发成本,很容易就造成恶性循环。
据《财经》报道,过去四年,锤子科技共推出7款手机,总计销量不超过300万台——这个数字在手机行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根据第三方行业数据,2018年第一季度锤子科技的出货量仅在几十万量级,和同期的华为、小米千万级的出货量不可同日而语。
产品策略的失利
吴德周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锤子的产品长板很长,它的工业设计、软件系统从纯用户的角度而言都有着不错的体验”。在锤子科技团队内部,对于产品、设计要求都极其高。
但产品线如何规划,是另外一回事。
坚果之后,老罗“出乎意料”的选择了向高端机型进攻。拿今年发布的旗舰坚果R1这款产品来说,配置足够高又能传承锤子的用户体验优势,但,时机太晚了。
定价超过 3000 元的R1手机,其战略定位饱受争议。
坚果R1发布的时间,十分尴尬(恰好在 OPPO Find X 和 vivo NEX前),直面华为、OPPO这样的实力型对手,老罗的战略并不被业内人士看好。有多年从业者对钛媒体表示,
R1 产品本身是不错的,只是用它来和一线厂商直面竞争,让R1处于腹背受敌的险境,销量自然是难以实现增长。
同样打高端型产品,OPPO、vivo、华为等拥有资金实力的厂商,依靠的是长期技术积累;而同期资金实力最差的锤子想要和两家去竞争,锤子在研发和技术比拼上显然已经跟不上了。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钛媒体,“以华为终端业务为例,手机厂商和天线厂商是深度绑定的,可以一起搞联合创新,但这个方面,锤子对于供应商毫无谈判实力”。
坚果R1,选择了和小米8、OPPO FIND X 同样的高通 845 芯片,但后者的出货量动辄几百万,相比之下,锤子很难有价格谈判能力,押注在高端机型上是“一种不理性的选择”。
“如果(锤子)能保持团队在 200 人左右的核心团队,每一款产品线30~50万的出货量,产品保持不断迭代,应该是可以养活一家特色小品牌厂商的。”一位业内人士向钛媒体分析称。
事实上,中国手机市场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大品牌掌握话语权+小品牌共存”的时代,市场并非拒绝小品牌,也并非没有足够空间。
只不过,锤子的野心,从来就没有安于做一个小品牌。
评论